本文由炫先森解讀,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炫先森”(ID:xuanxians) 炫先森:商業(yè)閱讀專注者,年拆書300本
全球知名品牌營銷大師馬丁·林斯特龍,通過《品牌洗腦:世界著名品牌只做不說的營銷秘密》這本書,揭示了當今的品牌和營銷者是如何控制我們的——“如果不買新的產(chǎn)品,我就好像缺了點什么、愚蠢或跟不上時代了”。
馬丁·林斯特龍表示,“揭示”不是讓你停止購買——他曾經(jīng)有過失敗的“戒品牌”經(jīng)歷說明這是不可能的,而是讓你在“買什么”和“為什么買”上,做出更加精明、穩(wěn)健和明智的決策。
————————
1、
怎樣能培養(yǎng)出一個終身的酒鬼?
可比可經(jīng)常給兒科醫(yī)生提供糖果,讓他們分發(fā)給產(chǎn)科病房的孕婦們。
可比克和兒科醫(yī)生的說法是,給準媽媽們一點可口的甜食。
沒多久,可比可就推出了一款新產(chǎn)品:喝起來有糖果味道的咖啡。
這款有糖果味道的咖啡,一經(jīng)面世就大獲成功,尤其受到嬰兒的歡迎——一些哭鬧的嬰兒喝一小口可比可咖啡后,竟然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樣,立刻安靜了下來。
如今,可比可咖啡成為菲律賓第三大品牌。
這是為何?
托德蘭克博士進行了一項為期兩年針對孕婦和胎兒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孕婦的飲食不僅讓胎兒對香味和氣味敏感,而且相關(guān)信息還會傳輸進胎兒的大腦,從而影響嬰兒未來的飲食習慣。
這個結(jié)論解釋了,哭鬧的寶寶們?yōu)槭裁春纫恍】诳杀瓤煽Х染涂梢粤⒓窗察o下來。同時,也解釋了,為什么可比可會給孕婦們提供糖果。
——許多品牌,從我們在娘胎里時,就開始營銷了。
那么,怎樣能培養(yǎng)出一個終身的酒鬼?
很簡單,在孩子階段,給他們喝含有酒精的甜味的類似汽水的飲料即可。
本書的第一章《品牌從我們在娘胎里時就開始營銷了》指出,不僅我們在童年早期的偏好和印象會伴隨我們的一生,我們還會鐘情于那些帶有兒時記憶或激發(fā)童年感受的產(chǎn)品——懷舊情緒是最強有力的隱形說客之一,而且它通過各種方式來對我們進行品牌洗腦。
2、
用抗菌肥皂洗手真能避免疾病傳播嗎?
說起“禽流感”,你一定感到恐懼。想起SARS,你一定心有余悸。
但是,品牌商卻從中看到了商機——禽流感期間,有品牌推出了抗菌肥皂,并且稱“有效地洗手是保障你和家人健康的最佳方式”“保持正確的衛(wèi)生習慣能夠幫助你避免疾病傳播”。
事實上,無論是禽流感還是SARS,都是通過空氣中的微粒傳播的——抗菌洗手液也好,抗病毒紙巾也罷,顯然不能抗擊通過空氣傳播的疾病。
這些商品,沒有一樣是經(jīng)過世界衛(wèi)生組織或其他健康組織認可或發(fā)放的。
但是,它們無一例外地被設(shè)計和包裝成了醫(yī)療用品。
上文是品牌商利用恐懼來給我們洗腦,更有甚者是制造恐懼來給我們洗腦——
一名中年男子開著車走在高速公路上,心里想著他那十幾歲的兒子:“我需要一些時間去理解他?!?/p>
緊接著,這名男子痛罵兒子的往事浮上心頭。他無比愧疚,“我很抱歉”“我需要一些時間來做那些我從未做過的事:更好地照顧他、愛他多一點?!?/p>
突然,一輛公交車沖過來,從正面撞上了他的汽車。
他死了。
字幕出現(xiàn)了:泰國人壽保險公司。
這個廣告片,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你遭遇什么事故,你的家人會在經(jīng)濟上得到保障嗎?
這個問題,擊中了我們心中的兩個要害:恐懼、負罪感。
《消費者研究雜志》在2006年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恐懼一旦和高度的問責、悔意、負罪感混在一起,就會促使人們從情感轉(zhuǎn)換成行動。
無論是對細菌、疾病,還是對未來的自己的恐懼,營銷者們都非常擅長從我們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恐懼、激活恐懼、放大恐懼,并利用恐懼在我們最深的潛意識層面給我們重重一擊——這是本書第二章《恐懼營銷》告訴我們的“內(nèi)幕”。
3、
為什么喝紅牛也會上癮?
德國官方在紅牛里發(fā)現(xiàn)了可卡因的蹤跡,然后他們在德國的6個州禁售了紅牛。但,這一點并未得到美國的證實。
實際上,紅牛里面的罪魁禍首是——糖。
區(qū)區(qū)一罐6盎司的紅牛就含有27克糖——約為6茶匙,相當于一板巧克力的含糖量。
糖是會刺激讓人感覺良好的神經(jīng)傳導素多巴胺的釋放。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鹽——我們都知道,攝入過多的鹽,會導致高血壓,從而引發(fā)心臟病。
我們究竟為何會對鹽成癮?
真實的原因,是攝入了過多的味精(或者叫谷氨酸鈉),所以才促使人們對鹽成癮——《紐約科學學院年報》發(fā)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在食物里增加味精,不僅能讓我們在當時吃得更多,而且之后讓我們更想吃咸的食物。
那么,品牌商們又是如何利用這一點的呢?
我們拿唇膏舉例。
有些唇膏(比如知名唇膏品牌小蜜緹)里含有苯酚(也就是石碳酸),它會干擾我們的皮膚細胞自動產(chǎn)生水分的能力,從而讓我們的嘴唇更干燥。所以,你就需要不停地使用唇膏。這簡直就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
俄克拉何馬州立大學制藥系教授史蒂文·普雷,在“小蜜緹”里,不僅發(fā)現(xiàn)了苯酚,還發(fā)現(xiàn)了水楊酸。他說,苯酚其實是一種麻痹性物質(zhì),讓我們的嘴唇麻木,同時水楊酸會侵蝕活體組織,也就是我們的嘴唇。
本書第三章《我戒不了你》中,揭露了許多卑劣的品牌商,通過在產(chǎn)品中加入化學致癮成分,牢牢地栓住我們。
4、
直男看到男性裸體時在想什么?
性被利用,作為促銷的新手段,是本書第四章的主題。
A&F大多數(shù)的顧客(以及目標顧客)是異性戀。但是,他們的廣告主角卻是性感的、半裸的男性。
知名內(nèi)衣品牌CK的男士三角褲廣告,是一個肌肉男,肌肉男把手放在胯上,露齒微笑——這個帶有同性戀暗示的廣告讓CK的內(nèi)衣銷量,提升了大約35%。
然而,在走訪的過程中,大多數(shù)直男卻不愿意承認這些帶有性感男性的性暗示廣告,影響了他們的購買習慣。
馬丁·林斯特龍決定進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看看這些性刺激的圖像是如何影響男性大腦的。
在看到性感男模的廣告時,被測試的直男的視覺皮質(zhì)被顯著激活了。并且,其大腦的“外側(cè)額下回”也有所反應(yīng)——當一個人試圖撒謊、控制一個事實或者說服自己相信一些不真實的事情時,這個區(qū)域就會產(chǎn)生工作記憶。
也就是說,這些被測試的直男,的確是被性感男模的廣告刺激了——只是他們的大腦在拼命地否認這個效果。
馬丁·林斯特龍還在書中舉了一個我們很少關(guān)注到的案例。
最近,你貌似長了肚腩,可去買褲子時又發(fā)現(xiàn),腰圍貌似沒變啊。
這是為什么呢?
馬丁·林斯特龍說,你可能已經(jīng)淪為“虛榮尺寸”的受害者了。
這是一種狡猾的伎倆,商店會把服裝做得比正常的尺碼大,這樣我們就能穿上更小一碼的。多年來,很多零售商都是這樣做女裝的,但是這一策略現(xiàn)在開始延伸到商店中的男裝部了。
——如今的男性和女性,都更加愿意去買那些讓他們看起來更修長和苗條的衣服。
5、
李維斯的市場份額為何突然暴跌?
在20世紀80年代,李維斯是人人必買的牛仔褲品牌。但是到了2001年,這個品牌的收入?yún)s銳減五成,市場份額也從1986年的18.7%暴跌到12.1%。
李維斯為何突然成了一個沒人愿意穿出去的獻丑品牌?
對于在嬰兒潮出生的那一代人來說,李維斯是一個反叛的品牌。但是,當這代人長大,并開始有了自己的孩子后,這些孩子進入青春叛逆期卻不想再穿著和他老爸一樣的牛仔褲了。于是,孩子們開始穿其他的牛仔褲——那些足以區(qū)分自己和父母的牛仔褲。
所以,馬丁·林斯特龍建議公司要創(chuàng)造更多“不被認可的品牌”概念——那些故意引起父母反對的概念、產(chǎn)品或小物件;一種過于離譜的、過于挑釁的、過于與眾不同的、過于……隨便你怎么說,只要是成年人會反對的就可以。
“這執(zhí)行起來比想象中要難,但是我的研究表明,一旦找出這樣一個概念,你的品牌就有90%的可能性在年輕群體中大獲成功?!瘪R丁·林斯特龍說。
本書第五章,講的是“同儕壓力”——我們本能地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來影響我們自己的決定——從我們該怎么走路,到我們該聽什么音樂,再到我們應(yīng)該開什么車——品牌商正在以我們無法想象的方式,利用同儕壓力的說服性力量,來給我們洗腦。這樣的例子,也是不勝枚舉。但炫先森卻從書中選擇了一個反效果的例子——上文李維斯的案例,如馬丁·林斯特龍所說,背后的心理——渴望被人接受——是保持不變的。
6、
依云礦泉水為何在中國失敗了?
幾年前,達能,這個世界級食品飲料巨頭兼依云礦泉水的生產(chǎn)商決定,既然它在法國如此成功,為什么不打入中國市場呢?
然而,現(xiàn)實卻給依云當頭棒喝——中國的消費者不肯碰它。
這是為何?
在30年前,北京上海廣州等大都市還有大片的農(nóng)地,到處都是農(nóng)作物和奶牛,大約有60%的勞動人口從事農(nóng)業(yè)相關(guān)工作;到了1900年,這個比重降到了30%;而20世紀90年代中期,當中國的工業(yè)革命把某些城市重組成經(jīng)濟發(fā)展區(qū)、政府推平耕地修建工廠之后,這個比例就降得更多了。
中國消費者并不習慣今天喧囂的、城市化的中國。他們絕大多數(shù)都是在農(nóng)耕地區(qū)長大的,那些地方更像是法國阿爾卑斯地區(qū),而不是現(xiàn)在的深圳;而且就像法國人一樣,他們也都習慣了飲用水里那種極小的、微妙的青草味,瓶裝水也一樣。
所以,當依云推出中國取源的礦泉水時,中國消費者就覺得他們童年的滋味被奪走了——中國消費者想要的是,對很久以前的記憶進行激活以及再創(chuàng)造。
這,就是懷舊之情的力量。而,品牌商深諳此道。
我們會在超市里看到,一堆蘋果擺放在木制的板條箱的上面,而板條箱殘損帶著灰色的裂紋。這就好像是在告訴我們,蘋果是用一輛臟兮兮的平板卡車運送到這家店來的,意在喚醒對那個更簡單、更美好、更有滋有味的時代的記憶。
通過本書第六章“懷舊營銷的新面孔”,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連著莖的球芽甘藍和番茄,有不少根莖上還沾著泥土,葉子也沒有拔掉;我們會看到,更多的手寫標志,惟妙惟肖地模仿著路邊蔬果攤的潦草字跡;看到更多沾有灰塵的木板箱,更多粗糙的紙袋,更多看上去似乎是被充滿人情味的手隨意而混亂地綁扎的包裝。
而,這一切都是商家為了打開我們懷舊的開關(guān),喚醒我們對更為簡單的時代的回憶,哪怕它根本就不曾存在。
7、
為什么更少的選擇會促發(fā)更多的購買?
馬丁·林斯特龍曾在一家書店做過一個實驗:把店里前排和中央的那七八張展示桌都搬走,只留下一張。在剩下的那張桌子上,他只擺放了12本書(書店里的普通桌子最少能放40本)。一周后,書店的書籍銷量上升了2%。聽起來不多,但對一個書店來說,可是一大筆收入。
簡而言之,當讀者無須應(yīng)對那么多選擇時,就會有更多的人決定消費。
既然我們?nèi)绱撕ε伦龀鲞x擇,如果有個人——不是隨便任何人,而是個名人——幫我們做出決定,豈不是太好了?
于是,我們看到了“明星代言”這一現(xiàn)象。本書第七章講的就是,名人和名氣背后的力量。
NDP集團(一家市場調(diào)研機構(gòu))的首席行業(yè)分析師馬歇爾·科恩指出的:“一個產(chǎn)品一旦和名人扯上關(guān)系,將產(chǎn)生一股非常強大而又難以察覺的購買影響力。在某些情況下,消費者能認出某個品牌或產(chǎn)品,可能僅僅是因為它和某個名人相關(guān)聯(lián)?!?/p>
埃默里大學神經(jīng)經(jīng)濟學和精神病學教授醫(yī)學博士格雷戈里·伯恩斯做了一項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當一個被看作是專家的人提供了建議和引導后,人們真的就會停止自主思考。
8、
你選擇“天然”還是“有機”食品?
紐約的一位穆斯林的出租車司機告訴馬丁·林斯特龍,為了彌補他的不虔誠,他已經(jīng)開始購買越來越多的清真產(chǎn)品,這些產(chǎn)品能夠讓他在“精神的過失”中感覺好一些。
本書第八章披露了,精明的品牌并非真的在出售食物、香水和化妝品,他們還在出售純凈、精神性、信仰、道德,有些情況下還出售贖罪。
正如杜克大學的行為經(jīng)濟學教授兼暢銷書《怪誕行為學》的作者丹·艾瑞里所說的,我們買的東西通常不僅僅是物品,還有那個物品所承載的一種理念。
我們來看枸杞的例子。
自由人生國際集團旗下的喜馬拉雅枸杞公司,跟26個國家有枸杞生意往來,占了全球枸杞業(yè)9成,年營業(yè)額在2.5億至5億美元。該公司宣稱:每天喝一點枸杞汁可幫助治療各種小病小災(zāi),不管是抑郁、焦慮、性功能障礙、腰酸背痛、血液循環(huán)問題、血糖不平衡、自身免疫缺陷、肝功能衰竭、黃斑變性、還有某些癌癥。
枸杞真的有經(jīng)過證實的保健效果嗎?
一項已發(fā)表的研究以謹慎的口吻寫道:枸杞“的確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馬丁·林斯特龍說,其實,枸杞真正的魔力跟我們的心臟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或者血糖的關(guān)系都不大,跟我們的大腦關(guān)系才大。
許多品牌商,借由在品牌和商品里灌輸某些晦澀又煽情的“精神”特征,比如健康、希望、幸福、信念、純凈、好運,甚至還有人類靈魂的提升,來刺激我們的購買欲望。
比如,最近,石榴被證明含有“珍貴的抗氧化劑”。倫敦大學的戴維·格姆斯博士說:“你血液中有多少抗氧化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吃太多食物……多做些運動——養(yǎng)一只狗然后拉出去遛遛。”而馬丁·林斯特龍則一針見血地提醒我們:“對于這些說法,有一點你需要銘記于心,那就是誰是這些研究的資助人?!?/p>
品牌商通過銷售健康(或健康的錯誤),來賺取我們的錢,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們不知道很多營銷術(shù)語的真正含義,所以才會產(chǎn)生“健康”的錯覺。
比如,在“天然”和“有機”的產(chǎn)品里選一種,你會選什么?
很多人會選“天然”,覺得“有機”像是一個未經(jīng)管制的營銷術(shù)語。
實際情況卻是相反的,“天然”才是未經(jīng)管制的字眼。這個字眼沒有受到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的監(jiān)管,所以可以把任何產(chǎn)品都稱作“天然”。
馬丁·林斯特龍還毫不客氣說,許多飲料聲稱能給我們“能量”,由此深得我們心,實際上,“能量”只不過是“卡路里”的另一種說法;水果圈說它“含有纖維”,但是每3/4杯水果圈里就含有9克糖,比起那增加的一點點纖維給健康帶來的好處,這9克糖產(chǎn)生的負面效果要嚴重得多;反式脂肪會導致冠心病,于是許多食品立刻說自己“不含反式脂肪”。實際上,“不含反式脂肪”的食品一般都含有大量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一樣對我們的心臟很不利——這就像是在說“我沒有帶槍”,卻沒說正拿著一顆手榴彈或一把彈簧刀。
9、
為什么超市會把椰子和電話卡擺放在一起?
加拿大一家連鎖超市的數(shù)據(jù)顯示,買了椰子的消費者同樣可能會買預(yù)付電話卡。
原來,超市里有大量來自加勒比群島和亞洲的顧客,而這些人都會使用椰子入菜。而買預(yù)付電話卡,則是用來與遠方的親人聯(lián)系。
那么,超市怎么用這些信息從我們身上賺更多的錢呢?
這能營造出一種零售用語里說的“領(lǐng)接空間”——店家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產(chǎn)品放在一起,這些產(chǎn)品看上去互不相關(guān),但都對同一個目標消費者具有吸引力。上文講的那個購物者,在挑了一個椰子之后,只需要往左邊瞥一眼就能發(fā)現(xiàn)那被戰(zhàn)略性地擺放、展示著的預(yù)付電話卡,并想起來得給遠方的親人打個電話。
有些行業(yè)甚至能利用鄰接空間手段大賺一筆。英國的高檔連鎖百貨公司瑪莎百貨,幾年前通過分析從積分卡搜集來的數(shù)據(jù)后發(fā)現(xiàn),購買印度風格的餐具和印度食品的顧客越來越多。顯然,是有大量的印度人來這里購物。于是,他們在商場里開出了一家貨幣兌換所。接著,又開發(fā)了旅游的服務(wù)。
本書第九章《隱私的終結(jié)》講的并非一個新鮮的話題:大數(shù)據(jù)時代,品牌商和營銷者對我們越來越了解。正如《紐約時報》指出的,“我們身處于一個后隱私社會,我們已經(jīng)不知道有多少實體在跟蹤我們。更不用說它們用我們的個人信息做了什么、怎么儲存、它們可能把我們的檔案賣給誰,還有,他們利用這些檔案賺了多少錢?!?/p>
10、
鄰居向你推薦產(chǎn)品該怎么辦?
馬丁·林斯特龍花費了幾百萬,做了一場8個星期的實驗——將摩根森一家放進一個高檔社區(qū)里,用自然的方式說服他們的鄰居購買一些產(chǎn)品。
通過35架攝像機(有17架是隱蔽的)和25個藏在家具和固定裝置里的麥克風,馬丁·林斯特龍得出了結(jié)論:最強大的隱形說客不在你的電視機里,不在超市貨架上,甚至也不在你的智能手機里。但ta無時無刻不在你的周圍,用你完全意料不到的方式給你洗腦,ta就是你的朋友和鄰居。
所以,如果你能在品牌背后創(chuàng)造出口碑影響力,那么這種影響力比品牌本身的力量還要大無數(shù)倍。
馬丁·林斯特龍預(yù)測,在未來,公司會在世界各地的社區(qū)里雇傭和植入幾千個像“摩根森”這樣的家庭,讓他們推廣一個甚至一系列品牌,甚至還能讓一些家庭成為帶薪的“隱形營銷者?!?/p>
在本書第十章也是最后一章的《最強有力的隱形說客其實是我們自己》中,馬丁·林斯特龍說,在我們這個超高速鏈接的、充斥著維特、YouTube和維基解密的世界,一個通過點擊一下鼠標就能把詭計、騙局或秘密傳遍各個角落的世界,消費者比以往擁有更多權(quán)利。因此,未來的品牌必須要透明化,并實現(xiàn)自己的承諾——達不到這兩點要求的品牌,會被立刻曝光,并在痛苦中消亡——這也是本書的核心內(nèi)容。
————————
品牌洗腦:世界著名品牌只做不說的營銷秘密
品牌洗腦:世界著名品牌只做不說的營銷秘密
作者:馬丁·林斯特龍 (Martin Lindstrom)
《時代》雜志“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暢銷書作者,全球首席品牌營銷大師,在全球擁有百萬忠實粉絲。
林斯特龍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擔任世界多家公司的顧問,包括麥當勞、百事可樂、聯(lián)合利華、寶潔、雀巢、美國運通、微軟、迪士尼、葛蘭素史克等;還是《金融時報》《今日美國》《財富》《華盛頓郵報》《哈佛商業(yè)評論》等知名媒體的特約專欄作家。
譯者:趙萌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愛盈利-運營小咖秀(www.jza6.com) 始終堅持研究分享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App運營推廣經(jīng)驗、策略、全案、渠道等純干貨知識內(nèi)容;是廣大App運營從業(yè)者的知識啟蒙、成長指導、進階學習的集聚平臺;
想了解更多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干貨知識,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運營小咖秀(ID: yunying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