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個詞很火,KOC
Key Opinion Consumer,
還有個文章很火,
《KOL營銷已經(jīng)過時了,KOC正火》
看到我真是無語。
借用我朋友圈里的一句話表達態(tài)度:
結(jié)合今年上半年火的另外一個詞——私域流量,我深刻感受到:今!年!大!家!是!真!的!窮!??!窮到大家開始造詞了。
什么私域流量??!這不就是現(xiàn)在甲方?jīng)]錢投大媒體了,沒錢買央視了,就開始想弄點不花錢的。然后拍腦門一想!哎呀!朋友圈+社群,不花錢??!起個牛逼的名字吧——私域流量,但這套不早就是微商玩兒剩下的嗎?
文章看起來言之鑿鑿,其實漏洞很多。比如說,
KOC的特點是“真實”???
拜托,真實不就是廣告接的少嗎?
接多了還有你所謂的真實嗎?
「KOC更重視粉絲從陌生到相熟,他們更受信任?!?
更是一個偽概念,
因為這都是建立在KOC粉絲少的前提下,
一旦粉絲變多了,也就不可能記住
每一個給他打賞的人。
而且越和消費者熟悉就越轉(zhuǎn)化嗎?
這個也非常分產(chǎn)品。
如果要購買一個專業(yè)性很強的東西,
我絕對還是聽KOL的。
KOL無法轉(zhuǎn)化私域流量?
太搞笑了吧?
我認識的所有KOL都在積極搭建私域流量,
不知道這個話從何而來。
其實無論是KOL,KOC,或者明星,核心都是「一個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人。從影響力上來講:明星>KOL>KOC。當(dāng)然影響力越大,地位就越高,越難接觸。所以社交屬性來說:KOC>KOL>明星。你給明星微博留言,人家理都不會理你。而你給一個1,2w的博主留言,她非常有可能親自回你,甚至和你互粉。
而且,最核心問題,
壓根不是什么KOC和KOL到底誰會死的問題,
而是很多甲方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這決定了你找KOL到底是要干什么?
以及KOL投放,并不是給了錢就完事的。
快消品講的是渠道。你想想我們平時接觸到一個新飲料產(chǎn)品是什么情況——在便利店閑逛,被包裝吸引,看起來還不錯,買一個嘗一嘗,對吧,這是正常流程。誰會特么的看一個文章,為了個5塊5的飲料,在京東上買一瓶,花10塊郵費嘗試?這太反人類了!這種就是無效的投放。
其實讀者根本不Care這個文章怎么轉(zhuǎn)折的?。?!甲方好像總覺得所有的讀者都是像閱讀高考題目一樣讀文章?壓根不是!讀者一般是這樣:「哦,有廣告,這個東西我剛好想買,那一目十行的跳著看看」或者「草,傻逼公眾號,又發(fā)廣告,關(guān)了」。所以,沒必要死摳你的邏輯了。
之前合作過一個客戶,晚上8點給我一張長圖的素材,我9點排好版,他一直不滿意,因為公眾號能上傳的圖片長度有限制,我們把圖片切割成了10張小圖,中間每個圖片之間就有縫隙,客戶就不滿意。然后又把圖片切成8張小圖,縫隙就少了,然后再試6張小圖……4張小圖,發(fā)現(xiàn)4張可以。折騰到晚上11:59才發(fā)。中間我就一直在線改。就為了那幾條2毫米不到的縫隙。
總之,這才是我覺得大家真正要思考的問題。
投放KOL不是一件甩了錢就可當(dāng)甩手掌柜的事,
這件事需要甲乙方共同努力,
而不是天天去爭論200塊的KOC
到底有沒有用這種這種傻逼問題。
本文作者:姜茶茶,轉(zhuǎn)自于微信公眾號(姜茶茶)
【轉(zhuǎn)載說明】  若上述素材出現(xiàn)侵權(quán),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及進行處理:[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