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分運營社群的人會陷入這樣一種誤區(qū),把社群當成商品來賣。于是這就容易變成一種類似于想方設法勸人的思路,也就是說我不管承諾什么,說什么,只要你進了我的社群,那么我就完成一次交易。但實質上,社群并不是商品。
受一些廣告營銷,或者公關品牌的影響,有部分運營者可能這會有這樣的思路:只要能夠在越廣泛的情況下引起越多人的注意,就可以帶來銷量。只要保持一定的利潤空間,那么賣的越多賺得越多的。這種思路慣性能不能同樣的借鑒到社群里呢?實際上我認為社群不應該按照這個思路來做,主要有兩點。
第一點,在傳統(tǒng)的實體經濟中,在許多情況下,用戶付費之后,交易相當于結束了。也就是說,不管你是什么樣的人物,有什么樣的思想,什么樣的學歷,什么樣的水平,只要你給了錢,我給了你貨,咱們就兩訖了。除非有個別需要售后服務的一些情況,而且這些往往是在監(jiān)管部門的要求下才會加上的,或者為了復購而引入的。而在一個社群里面,當你付費進入一個社群以后,而其實交付才剛剛開始。也就是說給你錢的人,是要和你在群里相處的。
第二點,正因為社群里的一群人要相處的,所以會在價值觀、方法論、思想言論方面相處。網絡的社群更多是信息交流,通過信息完成從線上到線下的沉淀。在社群中,我們把自己的認知下放一部分給社群進行打理。那么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在生活中會允許一個隨意的人,走進我們的精神世界,并且任其隨意地干擾踐踏嗎?
于是,維護社群精神領域的純潔性,對一個社群的發(fā)展是至關重要。這也就意味著,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有資格進入一個社群。這個社群的門檻應該精心設置,以保持這個社群的秩序氛圍。這樣一來,社群就有點像教育了。教育其實是有門檻,教育是指教化育人,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教化,都有培育的潛質。這也是為什么不同的高校會有不同的入學門檻。因為把合適的人篩選出來再加以培養(yǎng),是非常有利于成才的。
每年全國和全世界的頂尖的高校里頂尖的教育資源都是人們擠破頭皮要進去的,也就是說這個是拿錢也不完全能搞定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社群尤其是在線的社群,應該更多的是教育屬性主導,是一群人的聯合。不管在線上線下,成員會交流思想,共同行動,共同成長。這是非常深入的互動交流,而這種深入程度,是對交流對象是有非常嚴格的要求的。你不能跑到大街上,和隨便一個人談你的理想,這樣很有可能你會被嘲笑,但是你在特定環(huán)境和特定人談論一些其他人可能認為是非常可笑的話題,其實在社群里,有可能真的會很正常。
而這個特性對社群的運營者提出很高要求。因為如果這些人是在討論一個本身就非常有價值的話題,那么這個社群可能會走向一個非常良好的發(fā)展。如果的社群運營者的水平有限,那么他們把自己的水平有限合理化成一種大家都認可的水平有限從而心安理得,那么這個社群的水平就非常有限了。這段話的意思是,由于社群的即時反饋,即使一群人在一起做了一件錯誤的事情,有可能也是不會有人發(fā)現的,于是在錯誤的道路上可能越走越遠。所以核心在于社群運營者的水平了。
但是無論以上哪種情況,社群會給人非常強烈的即時反饋,這種及時反饋容易給人一種錯誤的偏見,就是認為這個社群里發(fā)生的事情,會形成一種大趨勢,代表了世界的發(fā)展進程。尤其是當很多人注重所謂的社群活躍度的時候,一起刷朋友圈、一起相互評論,這種趨勢更容易產生偏差并被放大。
其實一個社群里只有幾百人或者千人認可這樣一種觀點,但是這個社群的成員可能會認為這個時代就是這樣如此。我們需要杜絕這樣一種虛幻假想,而杜絕的方式就是通過合理的篩選人,篩選出理性靠譜的人,然后基于此實現社群的發(fā)展。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社群應該是用來篩選的,不是用來圈人的,雖然我們可能會因為恐懼沒有人而去圈人,但是篩選的標準始終是要做到位的。同時,如果你能做到精準篩選用戶的話,其實這個能力反而是非常有價值的。
愛盈利(aiyingli.com)移動互聯網最具影響力的盈利指導網站。定位于服務移動互聯網創(chuàng)業(yè)者,移動盈利指導。我們的目標是讓盈利目標清晰可見!降低門檻,讓缺乏經驗、資金有限的個人和團隊獲得經驗和機會,提高熱情,激發(fā)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