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第二次重大調整算法之后,開始發(fā)現(xiàn)新算法結構的主體為從原來的以下載量計算排名改為以激活為主體計算整體排名。而那之后的三個月,蘋果先后三次小幅度調整過三次算法,一是賬號的tracking監(jiān)測,二是賬號的后續(xù)跟蹤,三是賬號的識別,而那時候也預計到會出現(xiàn)目前的一番景象,但是害怕震動整個移動互聯(lián),所以每次只是在文章中隱晦的提及一點,從未敢直接暴露算法結構,而細心的朋友們,可以翻閱一下我之前的文章,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我都有說明,只是大家只能一點點的拼湊,而此次隨著刷榜已變成殘廢,積分墻成為替代品,我只想說,積分墻也馬上會死,為什么?請往下看
1:技術并不是秘密:積分墻并沒有什么先進的技術,沒有大數(shù)據(jù)挖掘、沒有高明的算法、沒有機器學習的核心、更沒有什么高明的數(shù)據(jù)分析;其實就是一個替代品,積分墻的誕生,雖說是平臺界的一個突破,但其實只不過是in-app Banner的另一種形式,最早創(chuàng)造積分墻的時候,僅是開發(fā)另一種營銷的手段,后來慢慢變成能給自己CPC提升效果的工具,為什么這么說,大家不妨想想,目前有積分墻的都是誰?DM、LM、YM、為毛要造積分墻,因為他們自己都知道CPC轉化效果太差,不僅要維持高昂的運營費用,還要圈養(yǎng)開發(fā)者,所以開發(fā)了積分墻,而為什么說技術不是秘密,因為廣告主需要和積分墻平臺多SDK或API對接,關于對接不在重點介紹,對接過程及其簡單,而看似很難的業(yè)務邏輯,用戶完成下載激活任務,積分墻發(fā)送點擊設備號給廣告主,廣告主返回確定值,積分墻返回給用戶積分道具,這有啥難的?而展現(xiàn)哪些積分墻廣告,沒有機器學習過,沒有算法支撐過,完全是人工操作,人工操縱,有何難度?
2:資源的掠奪:資源的掠奪?不懂行的朋友又該笑了,什么資源,你這是純扯淡,我建議你回家先補習一下資本論,積分墻的資源就是開發(fā)者,隨著近幾年開發(fā)者逐漸淡出,目前移動圈的開發(fā)者越來越少,不是創(chuàng)業(yè)失敗、就是被牛逼公司收編,不是下海經商,就是放棄這個行業(yè),目前移動應用市場開發(fā)者所剩無幾,筆者之前也是一個APP MAKER,可惜又怎樣,還是只能隨波逐流。而在今年開始,隨著筆者了解算法,我也在時刻關注著積分墻,積分墻的也是在今年9月份開始意識到積分墻的作用變成了什么,其實是廠商們吵起來的,而廠商之所以頻繁要量,是因為榜單,而廠商中不乏佼佼者,以幾篇文章,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秘,而隨著積分墻不停的被炒作,也在10月份出現(xiàn)了搶資源的熱潮,據(jù)悉:目前受積分墻沖榜效果的影響,DM媒介正在陸續(xù)收編開發(fā)者,目的是在積分墻上能獲得更大、更好的應用,收編?哪有那么多新開發(fā)者的誕生,所以還有另一條路,掠奪!在DM開出有利的條件下,LM、YM的開發(fā)者正在迅速流失,目前根據(jù)多加廠商的反饋,出價最高,均已不能獲得原來想要的目標量級,這是一場暗戰(zhàn),其實CP也好、廠商也好、代理也好,都不知道,而這個內幕只有積分墻們最了解,幾家的媒介正在互相拼優(yōu)惠政策,爭取保持自身的SDK媒體不被對方收編的前提下,收編對方的SDK媒體。
3:蘋果的反應:其實這個山頭還是蘋果的生意,在人家地盤上打的火熱,就不怕老東家動搶么?好像大家都忘記一件事,就是積分墻做的都是正版,無論怎樣,你們都是在依附蘋果而生存,只不過這種廣告形式,在某個巧合下與目前的蘋果榜單算法一致,可你們也未給過蘋果一分錢,我相信它能打擊完刷榜,也能打擊積分墻,道理很簡單:蘋果在7月26日調整完第二次算法之后,三次小范圍改變,一是賬號的tracking監(jiān)測,二是賬號的后續(xù)跟蹤,三是賬號的識別,我雖沒有看過積分墻的數(shù)據(jù),但是也能猜出一二,每個任務只有一次機會,做完就不會出現(xiàn),而用戶為了得到獎勵,有時候會做完一串,而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種洗腦,而在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波人群,其實就是把正常用戶變成了水軍,而積分墻成為水軍頭頭,今天發(fā)布第一位我們刷誰,大家都一窩蜂的刷啊、下啊!然后水軍頭頭給大家分贓,親,難道蘋果不知道么?每一次下載激活都會像蘋果發(fā)送的128位、256位的非對稱加密數(shù)據(jù)都是什么,沒有秘鑰誰也解不開,但不難猜想,一定是你當前的操作動作和數(shù)據(jù),這一批批的賬號,無論從活躍度、還是從下載激活到后續(xù)的任務比例,都會高于正?;蚱骄?,我想蘋果早已經開始陸續(xù)開始跟蹤這些賬號的種種行為,雖然都是正常用戶,但是蘋果可以降權,那樣之后,只會發(fā)生一件事,就是再也不能使用這些水軍,洗到更多的量了,只能吸收新的水軍,而每一個層級的水軍小頭目(APP應用)舍不得推廣,水軍團隊隊伍就不會有更新,除幾個大型的小頭目能夠吸收新鮮血液,剩下的只能茍延殘喘。等著吧,估計快了,啥時候降權我也不知道,而我只能說:快了哦!
4:廣告主的彪:據(jù)悉,上周五積分墻被集體飆價,看來廣告主們應該都知道積分墻能沖榜了,如何呢?排名沖不上去,如何呢?搶量吧,搶不到量如何呢?彪價吧,都是誰呢?昆侖、中手游、熱酷、北緯、搜狐暢游,依稀記得今年6月份,積分墻價格還是5元、6元每個,上周五飆到多少了呢?10元,15元、20元?恩,沒錯,20元了第一位了,但最終成交價還是維持在10元,為毛實際成交價沒達到20元呢?因為積分墻怕崩盤,其實這就跟炒股和次貸危機一樣,飆的越高,崩的越快,假設最終成交價達到20元每個,沖到TOP30名,每天需要至少3.5W-4W左右的量級,一天就是70W-80W元,一做至少要3天,210W,新游戲沖就要7天打榜,沒算錯一家就要支出490W-560W,我擦,那這么算一個月流水2000W的游戲,這點錢還不夠洗三家積分墻呢?沒錯啊,游戲收入沒有得到翻倍的提升,積分墻的價格已經翻了一番,而伴隨廣告主的去搶量,積分墻的量級也會土崩瓦解,我們小時候都玩過,吹泡泡,把泡泡吹得已經無法抵抗外部壓力時,只有一個結果,而年底收官的12月,飆是在所難免的,而廣告主在年底通常都會不計成本的投放、燒錢,而積分墻能否冷靜,又是一個命題,各家的銷售為了維持訂單、業(yè)績的壓力,一心想接單,而廣告主只想沖排名,不計較花錢,而積分墻迫于崩盤的危險,沒有足夠的量級來滿足廣告主的需求,此時,除了崩只有崩。
5:市場的變革:如今的廣告形式,已經很難滿足廣告主日益增長的需求,隨著被資本運作的游戲,導致大量資金的融入,而積分墻成為刷榜的替代品,又因其競價的模式,終究會導致更加成熟的產品替代之,而前有追兵,后有來者,要量沒量、要SDK媒體沒SDK媒體,不斷被兼并,被競爭對手收編,后有蘋果的圍追堵截,積分墻其實終究還是會淡出歷史舞臺,你要問我為啥?我只能說,真正的藝術并不是創(chuàng)造的藝術,而是隨著革命而屹立不倒。2013年,手游元年,成也蕭何敗蕭何,積分墻因手游,顯的格外美麗,也缺因手游走向衰敗,因為目前移動應用市場,不是手游一家對榜單有需求,但也是手游是最有錢,敢燒的,是進是退,其實對積分墻來說,只能隨著市場趨勢隨波逐流,而對于游戲廠商或者CP來說,買了小500W的積分墻用戶,還想拼流水,暢銷?還是找個師傅,拜拜山頭好好學學吧!
筆者論,積分墻之死,也許不是現(xiàn)在,也是正是現(xiàn)在,還是我之前那句話,積分墻就是一口死井,買的越多,死的越快,買的主越多,死的也就越快,什么叫掙錢?不是流水過億就是掙錢,賬面上沒有赤字,才是掙錢,積分墻就是夾縫生存的產物,開發(fā)者-積分墻-廣告主,兩頭吃力不討好。
?
轉自:新浪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