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板跟你說:“你做個需求分析”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如何下手呢?這篇文章,告訴你詳細的步驟。
【目錄】
- 一、需求分析的目的
- 二、用框架做需求定位
- 三、需求的量:需求有多少?
- 四、需求分析中的競爭性
- 五、需求溝通:需求中的需求?
要講解需求分析,比較簡單的方法,是按照流程講需求分析的全過程——比如:收集、整理、分析、匯報等等。
但是有意思的是: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流程中至少有一個步驟,不管是難度還是重要性,都遠遠超過了其他的步驟;占了整個需求分析過程的60%-80%,寫文檔之類的步驟與之相比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比如:“明確真正的需求”、“找到背后的原因”、“深入挖掘用戶心智”等等。這種“重量級”的步驟搞不定,前前后后的事情就都白做了。
所以我依舊從邏輯上推通:為什么要做需求分析?它僅僅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的必備工作技能之一嗎?又或者它對產(chǎn)品的設計確實有所幫助?那么幫助又體現(xiàn)在哪里呢?了解需求,是不是就代表了解用戶了?還有最最最最重要的,怎么做需求分析?
一、需求分析的目的
“需求分析是為了設計更好的產(chǎn)品?!编?,這是一個比較常見的、中規(guī)中矩的答案,但它有三個更嚴重的問題:
- 不能指導行動,需求分析還沒做好,鍋怎么就甩給產(chǎn)品設計了呢;
- 不由自主地將視角放到了產(chǎn)品上,而不是用戶上;
- 帶來了新的問題:什么叫“好”?
舉個簡單的例子:現(xiàn)在眾多App都采用了底部標簽欄(如下圖,iOS系統(tǒng)的設計樣例)的設計。
為什么這樣設計?滿足了什么需求?
其實這個問題無論怎么回答都是不恰當?shù)摹驗閱柕糜袉栴}。
首批采用底欄設計的App和后續(xù)采用類似設計的App,做的事情本來就不一樣。
“抄”不僅是降低試錯成本,更重要的是迎合用戶習慣。
雖然設計看著是一樣的,但解決的問題卻不一樣的——首批App是在引導用戶,而后續(xù)App是在迎合用戶,需求已經(jīng)變了。
既然需求不同,我們又怎么能籠統(tǒng)的回答“為什么這樣設計”這個問題呢?
那么為什么要迎合?
從結果導向來看,因為放置底欄,我能想象用戶看到時的反應,我也知道用戶會點擊;如果放在別處,我真的不知道用戶會拿它當什么,也不知道用戶會不會點擊,這需要額外的實驗來驗證。
也就是說:放置底欄,我能夠大致預測用戶的操作;如果不這樣設計,我不知道用戶會怎么操作。
所以,需求分析,本質是動機的分析,目的在于預測用戶未來的行為。需求分析階段的產(chǎn)出物,需要回答用戶要什么、為什么要,還要回答以后什么情況下還可能要類似的東西、這種情況有什么特點、如何人為的制造這種情況、……
例如:
今天用戶買了一個蘋果(不是又貴又不能吃的那個),可能是因為饞;明天用戶不饞了,“解饞”的需求就沒了。如果我今天因為用戶買了蘋果,就去再進一批蘋果,明天就會滯銷。這是從“行為表現(xiàn)”的層面做需求分析的必然后果??雌饋?,“買蘋果”并不是我們心目中的那個“用戶需求”,似乎“饞”才是。
但是,又過了一天,用戶因為餓肚子又買了個蘋果。怎么辦?此時我們已經(jīng)分析到“動機”的層面了,但是遇到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動機,“偽需求”可能就隱藏在其中,哪個才是真的呢?
假設我們能看透用戶的內心,那么根據(jù)已知條件,可能有兩種方法分別應對:
- 每天在門口放一個又大又紅的蘋果饞TA,引起購買;
- 只在“飯點兒”(吃飯的一般時間段)賣蘋果,路過的人大概率肚子餓,會購買;
選哪個呢?
再一次,選哪個都不合適。
理想的情況下應當用不同的產(chǎn)品(或功能)打不同的市場,因為不同的市場代表了不同的需求,這就是市場細分。
也就是說:最大最好的蘋果放在最顯眼的地方饞人,同時在“飯點兒”處理賣剩下的那些不太好的貨色——因為“解饞”的需求一般不會明說,而且可以忍,所以“便利”變?yōu)橹匾目陀^條件;而“吃飽”的需求忍不了,不滿足會直接提要求,但體驗差一點無所謂。
像這樣,當我們確實發(fā)現(xiàn)根本的動機是不同的,就應該將這些用戶分成兩個“市場”(或“用戶群”),分別對待。
總結一下這部分的內容:
- 需求重要,是因為它是用戶行為的動機;需求是分層的,說出來的一個樣,實際是另一個樣。
- 用戶需求分析,是為了通過分析動機,準確預測用戶的行為。不同的需求,代表了不同的動機,注定會產(chǎn)生不同的行為,應當看做不同類型的用戶。
- 在需求分析中考慮競爭性,是為了比競爭對手預測得更準確,這是我們在后面要說的。
- 【知識點】需求 = 購買欲望 + 購買力 = 需要 + 目標產(chǎn)品 + 購買力
那么,真正的需求怎么找?
二、用框架做需求定位
做需求調研和分析,最尷尬的結局就是:用戶以為自己說清楚了,我們以為自己聽清楚了,結果兩邊就這樣整差了。
相比之下,需求驗證倒是件容易的事情——只要看用戶買不買單,不買單自然是因為需求分析錯了。
但是“為什么錯了?”“錯在哪里了?”這樣的問題可就太難了。
大到宏觀經(jīng)濟周期,小到用戶彼時彼刻的心情,可能是周圍有蒼蠅惹得用戶心煩,就給了蘋果差評,我們又怎么能知道呢?
就像前面的那個例子——表面上是用戶買了兩次蘋果,但兩次的動機截然不同。
為了研究動機這個事,前輩們也是操碎了心。
我們選擇兩個切入點不同的模型,用來構建矩陣: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決定了用戶有沒有“說清楚”。馬老師研究的是用戶需求在心理層面的影響因素,是需求背后的根本動機。
- 營銷學中需要的分類,決定了你有沒有“聽清楚”。用戶說的一定是用戶需要的,但可能并不是用戶的根本需求,還有其他一些沒有表達出來的、但同樣重要的“隱含”需求。
在前一節(jié)提到過,用戶的需求是分層的,說出來一個樣,做出來一個樣?!坝脩粽f出來的未必是真正需要的”,這句話在產(chǎn)品圈子中已經(jīng)快被說“爛”了。但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在產(chǎn)品上線之前,甚至在進入產(chǎn)品設計階段之前,我又怎么能知道我做的需求分析已經(jīng)足夠深了呢?
行業(yè)給出的一般方法是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利用MVP收集線上實際數(shù)據(jù)。但MVP只能告訴你,你是錯了還是對了,依然解決不了“為什么”以及“應該怎樣”的問題。況且MVP還有覆蓋度的問題,怎么設計才能讓MVP覆蓋所有“應該”被測試的場景呢?
在這一節(ji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1.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說到需求想起馬老師,這幾乎變成了條件反射。
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1954)書中提出了廣為流傳的需求的五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xiàn)需求。其中,前四個層次被稱為“缺失性需求”,要求就是起源于對于“缺失”的感知,所以需要向周遭的環(huán)境尋求可以滿足需要的東西,包括物質、精神、人際關系、社會地位等。
可見,“缺失性需求”完全依賴于外部環(huán)境提供滿足。而最后的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被稱為“成長性需求”,其中由第4階段到第5階段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這個階段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其根基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并列的還有大名鼎鼎的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學派),關注每個個體。
注意這里的用詞:雖然國內大量的翻譯采用“需求層次理論”,但是英文原文為“Need-Hierarchy Theory”,用的是“Need”(需要),而不是“Demand”(需求)。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各個層次都是“需要”。
按照前面給出的需求拆解,在這個階段用戶只知道自己的需要,不知道用什么東西來滿足,更不知道怎么評價購買力。所以馬老師的理論,更適合用來發(fā)現(xiàn)需求的根本來源,而不是對于具體產(chǎn)品或服務的需求。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各個層次,指的都是最根本的需要,而不是那些用戶直接告訴我們的,或者我們直接觀察到的。那些我們直接得到的,需要深入挖掘之后,才能套用到馬老師的框架之中。原引馬老師的《動機與人格》中的兩段,這兩段表明了這一點:
如果我們仔細審查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欲望,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至少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即它們通常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我們需要錢,目的是買一輛汽車。因為鄰居有汽車而我們又不愿意感到低人一等,所以我們也需要一輛,這樣我們就可以維護自尊心并且得到別人的愛和尊重。
當分析一個人有意識的欲望時,我們往往發(fā)現(xiàn)可以追溯其根源,即追溯該人其他更基本的目的?!?/p>
這種更深入的分析有個特點,它最終總是會導致一些我們不能再追究的目的或者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似乎本身就是目的,不必再進一步地證明或者辨析。
在一般人身上,這些需要有個特點:通常不能直接看到,但通常是復雜的有意識的特定欲望的一種概念的隱身。也就是說,動機的研究在某種程度上必須是人類的終極目的、欲望或需要的研究。
關于這一點,我們在營銷的需求層次部分,會再次提及。
到了1959年以后,馬斯洛認為“人本”的導向會產(chǎn)生“自由主義”傾向,從而產(chǎn)生自私、不負責任、不顧他人、自我放縱等自我中心傾向。于是,馬斯洛于1969年發(fā)表了論文《Z理論——兩種不同類型的自我實現(xiàn)者》,并依照“超人本心理學”(Trans-Humanistic Psychology)將需求層次理論拆解為三個次理論:X理論、Y理論和Z理論。
依次為:
Z理論
- 最高需求(超越性靈性需求)
Y理論
- 自我實現(xiàn)需求
- 尊重需求
- 社會需求
X理論
- 安全需求
- 生理需求
這段內容就沒有5個層次的理論框架流傳廣遠了。包括在科特勒老師的《營銷管理》中,引用的仍然是經(jīng)典的5各層次的理論框架。這也就難怪,寫到Z理論的文章,有些會用“需求層次理論已經(jīng)過時了”之類的標題來吸引眼球。
其實不只是框架的升級,而是根本觀點的改變。
框架的改變只是為了滿足新的視角。
2. 營銷學中的需求分層
在馬斯洛的框架里,我們知道了根本的需求是從哪里來的。但是這還不夠。這就像:如果我們只是探測到了一個大油田而不去開采,它們就不能為我們所用。
所以,接下來我們就要研究,這些根本性的需求是怎么表達出來了。抓住這些表達,再一路追查下去,才能發(fā)掘真正的需求。
營銷學專門研究了這個方面。在營銷學中將客戶(用戶)的需要分為5個類型,分別是:
- 表明了的需要(Stated needs)
- 真正的需要(Real needs)
- 未表明的需要(Unstated needs)
- 愉快的需要(Delight needs)
- 秘密的需要(Secret needs)
在科特勒老師的《營銷管理》(15th Global Edition)中,給出了這樣一個案例:
- 表明了的需求:顧客需要一個便宜的汽車;
- 真正的需求:顧客需要一個養(yǎng)車比較便宜的汽車,而不是價格便宜的汽車;
- 未表明的需求:顧客希望零售商提供較好的服務;
- 愉快的需要:顧客希望零售商給裝配車載GPS系統(tǒng);
- 秘密的需要:顧客希望朋友們將TA看作是懂行的消費者;
發(fā)現(xiàn)了嗎,一直追查到了“秘密的需要”這個層次,才多少能夠套用上前面馬老師的需求層次理論,差不多應當算得上“尊重需要”。前面的那些都是在社會、市場、心理等眾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影響下,而在根本需要之上產(chǎn)生的。假設這個分析是正確的,那么一個可供分享和炫耀的H5頁面,其效果就要好過一項購車優(yōu)惠政策,或者保養(yǎng)打折券。
這五個分類怎么用呢?這個框架可不是讓我們,在拿到一個需求的時候對號入座,看看它到底屬于哪一類。用戶根本就不會提某一類的需求,每一個需求中,都會同時包含這五個類型的需求,只是你能不能想到的問題。
所以這套框架的用法,是在聽到用戶表達的需求之后,同一時間將需求拆分到這五個類別中,或者是同時從這五個方面來評判用戶的一個需求。
就像上面的例子:用戶會問“你家的汽車便宜嗎”?如果你回答“便宜”,那么用戶會提出第二個需求“旁邊那家比你家更便宜”。然后我們就跨過了品牌戰(zhàn)、服務戰(zhàn)、產(chǎn)品戰(zhàn),直接打到了價格戰(zhàn)。
但是,如果你回答“內行人都到我們家來,內行的消費者不會上來就看價格的”,這樣的回答便正中下懷。
那么問題來了:秘密是用戶心理想的,我又怎么知道呢?
這就是經(jīng)驗了,不然經(jīng)驗的價值在于什么?
經(jīng)過多次溝通、多次實戰(zhàn),總有一些共通的東西會變成自己的經(jīng)驗,這個確實是“干貨”,但不是學好了上來就能用的,因為到了實戰(zhàn)中你根本想不起來。
因此,這套框架的另一個優(yōu)點,就是在框架上“承認”了:確實有些用戶需求我們是不可能直接獲知的,當然也就不可能有意識的滿足。就像一些分類方法,在最后總會放上一個“其他”的分類。這相比于泛泛而談的需求理論更加嚴謹。至于原因,可能是行業(yè)整體的認知不到位,也可能是我們自己的能力還差了那么一點兒。
而泛化的需求分析理論,首先假設我們能夠獲知所有的用戶需求,并做出完全滿足用戶需求的產(chǎn)品。甚至將這種“神化”的能力具象到一些“牛人”的形象和具體的產(chǎn)品上面,認為他們已經(jīng)100%地挖掘了需求,所以才那么牛。
但這種理想狀態(tài)受時間、空間、成本、能力等等很多障礙的影響,我們是不可能達到的。所以,我們應當關注的,是那些可以獲知、可以滿足的需求,并且不斷優(yōu)化滿足的方式(也就是用戶體驗問題)。
3. 需求定位過程
有了前面兩套框架,我們就守住了需求的來源和表達過程。但是兩套框架的用法正好截然相反:馬老師的框架是“5:1”——從五個層次里選一個當前所在的層次;但營銷學的需求理論是“1:5”——拿到一個需求從五個方面來分解。
我們用前面賣蘋果的例子還原一下需求分析的過程:
用戶說:“我要買一個蘋果”。此時千萬不要直接就套上馬老師的需求層次了,因為這根本就不是一個“根本性”的需要,而是一個結合了具體產(chǎn)品——蘋果的具體需要。
這時應當用的是營銷中的五個分類:
- 表明了的需要:我要一個蘋果;
- 真正的需要:可能是解決餓肚子,可能是解決饞,更有甚者是解決低血糖的癥狀等等;
- 未表明的需要:如果為了填飽肚子,就需要個大的;如果為了解饞,就需要味道好的;如果為了解決低血糖,就需要一個更甜的;
- 愉快的需要:吃飽了、解饞了、頭不暈了(低血糖的癥狀之一)當然開心,如果買一送一、免費加工成蘋果汁、還能額外加點糖,有可能就更好了;
- 秘密的需要:可能是工作繁忙,接下來還要趕往別處,實在沒時間吃別的了;又或者是最近吃胖了,需要用水果當飯吃;
好了,雖然我們只有第一類需要能確定,其他都是猜測,但是至少我們知道接下來有限的時間里應該說點什么、做點什么了吧?
看看用戶的神態(tài)像不像有低血糖的癥狀,看看著裝穿戴像不像上班族,觀察下用戶的注意力是在蘋果上還是神色匆匆的看手表,又或者還在看其他的水果……為什么看這些?經(jīng)驗使然。(我沒賣過蘋果)
直到我們能夠確定,用戶就是趕時間,需要快速解決饑餓的問題。我們才將這個需求,定位到馬老師的“社會需要”或者“尊重需要”一層——餓,確實是餓,但是是趕時間的餓,不是那種能夠坐下來踏踏實實解決的餓。
那么這個時候,“尊享外賣”服務才是完美的解決方案,一個蘋果起送、包裝精美,將你的用戶包裝成“懂得節(jié)省時間”又“生活精致”的“職場精英”形象,才是制勝的關鍵。
所以,下次再有用戶直接找你要什么,可別再直接搬出馬老師的需求層次理論了。說出來的,真的不一定是心里想要的。
三、需求的量:需求有多少?
需求的定位幫助我們找到了需求,但是在實際擼袖子開干之前,我們還要知道這其中的“操作空間”有多大——也就是需求的量,它決定了實現(xiàn)需求的ROI。
在一定范圍內,需求的量越大,也就越有可操作的空間;相反需求的量太小了,產(chǎn)生的價值不能填平成本,也就沒有操作空間了;還有如果量太大,大到可能對用戶有害的地步,那我們也要小心的操作。
1. 不可操作的量
這部分說的就是“量太小”,還不夠我們可以操作的地步,或者操作的成本太高了,不值得。當然,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占領了“垂直領域”的公司,對于這樣的“小需求”也在做,那么他們一定是找到了恰當?shù)那藙有枨蟮霓k法,能夠控制好成本。這就像對于大量用戶的潛在需求,有些實力雄厚的公司就是能夠投入足夠的資本做實驗,一旦實驗成功便能帶來巨大的回報。
3.1.1 無需求(No Demand)
無需求是指目標市場顧客對某種產(chǎn)品毫無興趣或漠不關心,如許多非洲國家居民從不穿鞋子,對鞋子無需求。
一般人們對于廢舊物資、特定場景沒有用的東西,以及不熟悉的東西(比如新產(chǎn)品)沒有需求。我們可以把產(chǎn)品利益同用戶的自然需求及興趣結合起來,從而“創(chuàng)造需求”。(想起喬幫主了吧)
3.1.2 負需求(Negative Demand)
負需求是指市場上眾多用戶根本就不喜歡某種產(chǎn)品或服務,比如老年人不敢吃甜食和肥肉,怕得“富貴病”。
對于這樣的情況,我們只能考慮改變顧客對某些產(chǎn)品或服務的信念,比如宣傳老年人適當吃甜食可促進腦血液循環(huán)等等。
總之,成本還是很高的。
3.1.3 潛在需求(Latent Demand)
這是指現(xiàn)有的產(chǎn)品或服務不能滿足,但是確實存在的強烈需求。例如,國內的中老年市場,就是一塊充滿未知數(shù)的潛在需求市場。
但是對于這樣的市場,公司還是要開發(fā)新的產(chǎn)品或服務來滿足,存在不小的風險成本。
2. 可操作的需求
到了這里,我們就已經(jīng)進入可操作的范圍了。
下面這些需求的狀態(tài),多少都是有個“抓手”的,可以據(jù)此進行進一步的需求分析和產(chǎn)品或服務的優(yōu)化。
3.2.1 下降需求(Falling Demand)
用戶對產(chǎn)品或服務的需求出現(xiàn)了下降趨勢,這個在互聯(lián)網(wǎng)領域并不少見,而尤其容易出現(xiàn)在那些可替代性強的產(chǎn)品身上。
對于這樣的情況,無非有兩種辦法:要么根據(jù)用戶的變化,優(yōu)化產(chǎn)品;要么根據(jù)產(chǎn)品的變化,尋找新的用戶。
3.2.2 不規(guī)則需求(Irregular Demand)
就是產(chǎn)品或服務收到外界因素的強影響。原來的商品領域,經(jīng)典的例子就是夏天吃的冰淇淋;而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領域,到了“飯點兒”擁擠不堪的外賣、刮風下雨“一車難求”的滴滴,都是不錯的案例。
當然,說起來方案也簡單,就是針對不同的情況制定不同的策略。
但是設計起來就難了,要結合具體的業(yè)務場景。
【劃重點】注意哦,這些特殊情況,最容易出現(xiàn)在面試題中哦~
3.2.3 充分需求(Full Demand)
指的是產(chǎn)品或服務目前的需求水平和實現(xiàn),剛好等于期望的需求。這當然是所有的情況里最好的一種。但用戶需求會不斷變化(注意,是具體的需求,套上了馬老師的層次框架的根本性需求,變化得不會那么快),競爭也會日益加劇。
所以在這個狀態(tài)下,就要對可能出現(xiàn)的變化未雨綢繆。
3.2.4、過度需求(Overfull Demand)
是指用戶對產(chǎn)品或服務的需求,超過了企業(yè)供應能力。在商品領域,供不應求比較好理解;但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領域,可能就具體到了人力效率跟不上業(yè)務自動化的發(fā)展、風控能力跟不上資金量的發(fā)展、計算能力跟不上數(shù)據(jù)規(guī)模的發(fā)展等等。
如果這真的是不可抗拒的現(xiàn)狀,那么企業(yè)要么放棄一部分利潤,優(yōu)先服務好有限的用戶;要么加大投入做產(chǎn)品或服務升級,來應對過度的需求。
3.2.5 有害需求(Unwholesome Demand)
有害需求指的是有害的產(chǎn)品或服務,諸如煙、酒、毒品等。對于這樣的需求,企業(yè)有責任通過提價、傳播恐怖及減少可購買的機會或通過立法禁止銷售,因此又被稱為“反營銷”。其目的就是通過采取措施,消滅有害的需求。
前段時間,關于有害需求還有一批很好的案例,就是各種“P2P雷暴”事件。
普通百姓認知中的金融產(chǎn)品,普遍還停留在“銀行存款”的層次——保本保息,多存多得,根本不需要擔心什么。
對于財富的積累和增值,人民大眾始終有強烈的需求。
另一方面,保有金額越多,對于各種P2P平臺來說也是件天大的好事。所以,“拉交易、促保有”成為P2P平臺的主要運營目標。
但是問題就在于:金融產(chǎn)品不像商品,倉位是直接與風險掛鉤的。如果你買5個冰箱,最多在家放著占地方。但是如果你持有的金融產(chǎn)品翻了5倍,你需要承擔的風險就遠遠超過你能承受的范圍了。
但是,P2P平臺明知風險在不斷積累,還不斷的以“拉交易、促保有”為目標引導大眾“一投再投”,有意的強調收益而弱化風險,這就是對有害需求的放任不管。
在這里特別點出有害需求,也有特殊的用意。前面幾種“需求的量”,都是為了“正向”的滿足而被拆分出來的,唯獨有害需求,是為了“反向”的不滿足而被拆分出來的。阻止情況走向惡化,盡可能的避免用戶受到傷害,也是一種不錯的定位,能夠廣得人心。
四、需求分析中的競爭性
到這里,前面的內容基本的需求分析說完了。但是,問題在于市場上不只有我們一家,也不只有我們一幫人這么想。如果我們只關注自己做的而不管別人,做得再好也會被市場淘汰。
這就是需求中的競爭性,也就是標題中的“競爭性需求分析”。需求中的競爭性,說白了就是結合三方面,這在之前的文章中(http://www.woshipm.com/pmd/1396178.html)簡單地提到過:
- 用戶需要什么?
- 我們能滿足什么?
- 市場上還剩什么?
這三方面分別對應用戶的需求、我們的能力、市場的機會。用戶需求絕不能跟市場機會直接畫等號,那些經(jīng)過博弈之后剩下的、還屬于你的用戶需求,才是真正的機會。這就是很多在用戶需求的部分已經(jīng)做到完美的需求分析根本無法落地的根本原因。
我們在前面三節(jié)中,分別講解了兩個經(jīng)典模型。而講解這兩個經(jīng)典模型的目的只有一個——把需求切碎,切得再碎一點,再碎一點,……為什么要把需求切碎呢?因為用戶需要的越是類似、我們能滿足的越是類似、市場上還剩下的越是類似,競爭也就越激烈,競爭性也就是這么來的。而差異性越強,競爭也就越小。
用戶需要的差異性,就依賴于前面講到的兩個需求分析框架,能將框架運用得好,也就能將需求拆的越碎,從而發(fā)現(xiàn)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的點。找到一塊別人沒有滿足的用戶需求,那么我們就可以使用最簡單、最直接的辦法滿足,這就對應了生產(chǎn)觀念(參考:http://www.woshipm.com/pmd/1396178.html)。但是可想而知,工具是同一套工具,隨著行業(yè)的發(fā)展也會有越來越多的潛在需求被挖掘出來,所以找到?jīng)]被滿足的用戶需要,也就變得越來越難了。
當用戶的需求被挖掘得差不多了,我們也就進入了滿足方式的競爭,也就是第二個“我們能滿足什么”的比重開始變大。
在這個階段,同一份用戶需求至少有兩個方案可以滿足,用戶理所當然的選擇更好的方案。當然,更好的方案當然依賴于對用戶需求的進一步拆解,只是這時拆解的空間已經(jīng)不多了。
等到競爭走向白熱化,后來的勢單力薄的公司只能在剩下的空間里扎根了,這個時候第三個“市場上還剩什么”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了。那些容易想到的、利潤豐厚的、用戶規(guī)模大的需求,早已被領先的企業(yè)牢牢把控,我們就只能“撿漏”。
那么,市場剩下的是不是用戶的真正需求呢?
是的,只不過它們可能屬于“不可操作”的類型,或者存在“過度”和“有害”的風險,需要謹慎行事而又前途未卜。
那么如何在競爭中找到機會?
這也就是競品分析真正的價值所在,而不是簡單的尋找方案上的差異?!靶枨蟮耐|化”是將競爭引向白熱化的根本原因,“方案的同質化”其次。
比較好的辦法,就是把前面的兩個需求分析框架,將不同的競品一一分析出來,如果存在不確定的因素,就通過實驗驗證,逐步了解各種競品之間是如何切分市場份額的。
就像前面說的——這也是經(jīng)驗積累的過程。
五、需求溝通:需求中的需求?
前面我們既講了需求分析的過程,也講了競品之間競爭性需求分析的過程。最后的最后,我們要講講怎么把自己做好的需求分析講別人聽。這是關鍵問題:需求分析作為工作流程之一,必定存在這匯報關系。而搞定這些匯報,也是需求分析真正能走向落地的必經(jīng)之路,否則再好的方案也得不到資源的支持。
這聽上去,又像是另一起“需求分析”了——我們要對同事、老板、下屬進行需求分析,然后才能把自己的東西“給到他們心里”。
“確實不是每個人都有遠大的抱負”。這句話我從不止一兩個朋友口中聽到,尤其是做人資的朋友。在尊重每個人的選擇的基礎上,對于這樣的同事,確定的利益比遠大的夢想更有吸引力。所以,下次再講需求分析的時候,真的不是“畫大餅”就能搞定的,那些遠大的需求,可能早已被行業(yè)“領頭羊”控制了,分析了也沒多大用。
至于怎么講,我們還可以套用前面的框架——老板跟你說:“你做個需求分析”。
那么:
- 表明了的需要:老板需要你做一個需求分析;
- 真正的需要:老板可能在策劃下一款新產(chǎn)品,或者要把一個競爭對手打掉,或者是老板的老板要求下來的,或者……
- 未表明的需要:時間呢?質量呢?形式呢?匯報對象呢?怎么,你不知道?快問??!
- 愉快的需要:老板可能希望你從不同的視角(員工視角、跨行業(yè)視角、年輕視角等等)給出不一樣的答案;可能希望你直接做成他能用來匯報的ppt格式,可能……
- 秘密的需要:老板背負著公司巨大的業(yè)績壓力需要尋找突破口、老板“可能”也有自己升職加薪的小算盤……
至于運營、研發(fā)等等各類同學也都一樣,用這樣的五個分類拆一下,你就知道怎么跟他們溝通了。
本文由 @御豪同學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xié)議
愛盈利-運營小咖秀(www.jza6.com) 始終堅持研究分享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App運營推廣經(jīng)驗、策略、全案、渠道等純干貨知識內容;是廣大App運營從業(yè)者的知識啟蒙、成長指導、進階學習的集聚平臺;
想了解更多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干貨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運營小咖秀(ID: yunying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