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 同呼吸共命運
1. 離開央視,謝絕一切工作邀請:只為照顧女兒
2014年初柴靜從央視低調離職,其中緣由和之后的去向一度被公眾反復揣測,如今,歸來的柴靜親自將這些疑團一一解開。
她在媒體采訪中透露,促使她展開霧霾調查的原因是為了生病的女兒:
“沒出世的女兒便患有腫瘤,從一出生就接受手術……在照顧她過程中,對霧霾的感受變得越來越強烈”。
2013年初,柴靜被曝與攝影師趙嘉結婚。7月,邱啟明和柴靜搭檔主持的新聞紀錄節(jié)目《看見》停播。同年10月底,據(jù)《南都娛樂周刊》報道,柴靜在美國生下了一個女兒。美國產女事件還一度引發(fā)軒然大波。據(jù)澎湃新聞,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柴靜女兒名叫柴知然,但愿以后她不僅“知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在接受人民網(wǎng)專訪時,柴靜透露當時未出生的孩子被檢查出患有良性腫瘤,一出生就要進行手術,所以她從央視離職并謝絕了一切工作邀請打算陪伴照顧女兒。
拍攝《穹頂之下》的想法便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
“照顧她(女兒)的過程中,對霧霾的感受變得越來越強烈,職業(yè)訓練和母親本能都讓我覺得應該回答這些問題:霧霾是什么?從哪兒來?該怎么辦?所以就做了這個調查。”
2. 投拍的代價:一百萬元稿費
《穹頂之下》全片長103分鐘,柴靜拿出她兩年前出書所得的稿費,總共投資了差不多一百萬用于該紀錄片國內外的拍攝和后期制作。
她親自走訪中國、美國、英國多個污染現(xiàn)場,如倫敦、洛杉磯等曾經污染嚴重的城市等尋找霧霾根源,還拜訪了研究大氣污染的學術機構,并實地拍攝他們的治污經驗。
事實上,柴靜過去在央視也曾制作過污染治理報道,如《山西:斷臂治污》《事故的背后》《塵肺病人維權調查》等,還曾獲選了2007“綠色中國年度人物”,中國環(huán)境文化促進會理事。
但柴靜稱,相比于《穹頂之下》,這些污染報道“就事論事,停留在監(jiān)督某些排污企業(yè)和地方政府GDP沖動上,我自己也停留在一種‘要發(fā)展還是要環(huán)保?’的簡單思維方式上”,《穹頂之下》則是對過去問題的再回訪,這一次回訪使柴靜意識到,“環(huán)保與經濟發(fā)展并無沖突。大氣污染并不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恰恰需要更充分的市場化改革才能解決這一問題”。
3. “這是我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但未來,不止如此
起初,柴靜的調查只是想解開自己的疑惑,她在紀錄片首發(fā)的公開演講中說,“這是我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沒有想到要公開。然而隨著調查的深入,她認為“作為一個媒體人,有責任向大家說清楚,不聳動,也不回避,盡量說明白。”
在《穹頂之下》中,柴靜指出,中國的空氣污染60%以上來自煤和油的燃燒,霧霾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問題,我國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對低質”、“前端缺少清潔”、“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問題,在該紀錄片中柴靜還嘗試揭示這些問題背后的管理與執(zhí)法困境。
面對這些問題,柴靜在采訪中表示,公眾不能低估了治理的艱巨和復雜,更不能不當回事,聽之任之。從對英美的污染治理經驗的調查中,她認為“我們怎么辦”還是有路可尋的。她在調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希望空氣清新已經成為了中國人強烈的社會共識,而公眾是空氣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這也是她的信心來源。
柴靜表示,她無意于通過《穹頂之下》號召他人必須做什么,應該怎么做,她在采訪中說:
“人去做什么,是因為心底有愛惜……我相信,別人心底有自己的愛惜,有適合自己的實踐。”
這部由母親柴靜在母性本能的驅動完成的紀錄片,希望對你我和污染治理的進程都產生一些啟發(fā):
【轉載說明】  若上述素材出現(xiàn)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及進行處理:[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