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淘集集正式宣布,因為資金鏈斷鏈而進行的并購重組計劃失敗,接下來將尋求破產清算或破產重組。
也許你不了解淘集集,但你一定知道拼多多。
而淘集集,曾經是叫板拼多多的有力競爭對手。
這家主打比“拼多多”更下沉市場的平臺,2018年8月上線,僅半年就積累了1億用戶,月活數(shù)千萬。當年10月就獲得A輪融資4200萬美元,曾被視為社交電商領域的一匹黑馬。CEO張正平一度希望復制拼多多的成功,甚至能超越拼多多。
從運營模式上看,兩者表現(xiàn)出高度相似:
目標人群:拼多多針對“五環(huán)外人群”,淘集集面向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消費者;
獲客方式:燒錢補貼,拼多多有“砍一刀0元拿”,淘集集有“分享得紅包”;
平臺定位:拼多多和淘集集都強調“省錢”,比淘寶、京東便宜很多。而淘集集甚至比拼多多更下沉。
但最后,拼多多風光上市,淘集集黯然離場。為什么復制失???為什么同路不同命?
如果拋開運營模式,從更底層思考,至少在兩點上,淘集集和拼多多絕非孿生花。
一、燒錢背后,是否形成了增長飛輪?
瘋狂燒錢、跑馬圈地是互聯(lián)網慣常玩法,也是紅利期不可或缺的手段。
拼多多和淘集集,似乎都深諳此道。
拼多多的玩法,大家耳熟能詳。而有媒體梳理,淘集集則涵蓋了以拼多多和云集為代表的主流電商的所有增長方式,包括一元拼團、限時秒殺、補貼拼購等。補貼和低價的力度甚至比拼多多還瘋狂。
這個力度,讓淘集集只用接近一年時間,就獲得1.36億用戶,比拼多多少用了10個月。
但如果,燒錢只看到了“燒”,無異于飲鴆止渴。
淘集集的拉新數(shù)據亮眼,但用戶轉化留存乏力。原因包括,運營模式簡單粗暴,貨品、服務跟不上;紅包只能用于平臺內購物,無法真正提現(xiàn),既缺乏誠意,又沒有社交屬性增強粘性。導致的后果就是,獲客成本高企,過度依賴融資,在缺乏造血能力的情況下,資金鏈一斷,就成為最后一根稻草。
反觀拼多多,同樣是燒錢,但在玩法設計上更加豐富,既有現(xiàn)金刺激,也有59秒效應,還有社交屬性(戳我回顧),100塊錢紅包實際能帶來7個左右新客,成本均攤下來只有十幾塊。
在成本結構上,拼多多對供應鏈體系的管理相當重視,做到了用戶享受低價,而商家也并不虧錢(戳我回顧)。這也使得補貼帶來的用戶,能夠實現(xiàn)留存與復購,真正帶來利潤。
燒錢-用戶-利潤-資本-繼續(xù)燒錢。拼多多形成了增長飛輪,而淘集集沒有看到這一點。
二、切入下沉市場,是否有在位巨頭?
拼多多的成功,把“五環(huán)外”這個下沉市場,放到了聚光燈下。
但同樣是切入這個市場,2015年的拼多多與2018年的淘集集,面對的是截然不同的競爭格局。
混沌有一個模型,低端顛覆,完美解釋了拼多多的逆襲。拼多多殺入時,淘寶、京東這些在位巨頭,正在一二線市場殺得不可開交。下沉市場,是巨頭無暇顧及的藍海。這是拼多多得以安身立命、韜光養(yǎng)晦的基礎。
而后來者淘集集面對的,不僅僅是已然成型的拼多多,此時的下沉市場,更是成為電商巨頭的兵家必爭之地。
淘寶推出了聚劃算、天天特賣;京東加碼了京東拼購;蘇寧也把原有的拼團業(yè)務“樂拼購”更名為“蘇寧拼購”……
拼多多通過對市場的細分,錯開了在位巨頭的正面戰(zhàn)場;而淘集集,則是在風口浪尖上,選擇了正面剛。
本質上,并非拼多多無法復制,而是淘集集復制其表,不得其法。
一將功成萬骨枯。
本文轉載于微信公眾號:增長研習社(ID:prguanjia),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轉載說明】  若上述素材出現(xiàn)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及進行處理:[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