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運營時,運營小白要如何找準學習切入點呢?本文給出了幾點建議——了解運營的工作流程、用戶的行為流程,并做出針對性的優(yōu)化。
本來今天是計劃跟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運營思維的內容,但是:
- 首先,就思維而言,我個人覺得這是個比較抽象的東西,就比如思維習慣,思維方式這些,其實大家都有,有時候只是沒有比較正式的去界定。
- 其次,關于思維的培養(yǎng)不是說幾句話就能搞掂的,而且通篇關于思維的東西,最后實際用途并不高,也沒什么意義。
- 最后,運營思維,互聯網思維,甚至是移動互聯網思維,早就有很牛逼的書籍了,在前輩的基礎上,僅僅是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也些許會顯得有點單薄。
不過有意思的是,最近正好公司有個做編輯的王同學問到我:“我對運營這邊一竅不通,想問問要學的話,從哪里開始學習比較適合點”
就這樣的一個問題,看起來很普通也很初級,但也反倒是讓我有點措手不及。
因為就關于學習運營的事情,現在已經不缺各種關于運營學習的資料和內容了,但是真正在選擇一個切入點的時候,也還是會慣性地先從概念去說:
“我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去介紹產品、運營各個名詞的概念,也做了編輯和運營的區(qū)別對比”
就是這樣的基礎概念鋪墊之后,感覺還未能夠進入到真正的運營狀態(tài),差了個臨門一腳,所以今天就根據這個問題去聊聊。
01 運營工作流程
跟王同學講完了基礎概念后,過了兩天,我自己也感覺到等于啥都沒講,我又想試著從一般運營工作流程中去讓她感知運營,于是便有了如下的對話:
A
藥:運營是有目的的,那運營目的有一個模型可以概況,還記得不?
王:3a2r那個嗎?
王:貌似是 提高用戶活躍度還有增強傳播之類的。
藥:對對對!
藥:在這5個目的里面,對應到公司現在的產品,你覺得最需要哪一個?
王:我覺得…提高活躍度吧。
藥:為什么呢?不是說不可以,是指你這么覺得的理由,看看你為什么這么覺得的?
王:就是希望粉絲的參與熱情高一些 反饋之類的積極點 這樣我們做廣告之類的活動收益也會比現在要高。
王:吧。
首先,從A段的聊天可以看出,基礎概念的打底還是有用的,方便于建立一種共同的溝通語言,當然每個人對于概念的理解程度不一樣,但這個并不是特別重要。
其次,對于公司產品目前所需要的運營目的,但凡是跟這個產品相關的工作崗位,或多或少都會有自己的看法,然后運營到現在也有了相對成熟的理論模型,只要套用這些模型,也能匹配出所需的運營目的。
B
藥:ok,那你覺得做到什么樣才算是活躍度有提高?
王:emmmm這個具體的我也不懂怎么做。
藥:我現在沒問你具體怎么做,而是怎么樣才算有提高,到達什么樣的結果,你覺得這才是你認為的活躍度提高了。
王:就是希望粉絲的參與熱情高一些 反饋之類的積極點,這樣我們做廣告之類的活動收益也會比現在要高。
王:吧。
藥:對,這個是你所希望的,也是大家希望的,但是總要有個標志體現所謂的活躍度提高吧。
B段的聊天中,其實是在完成了產品目前的現狀以及確立了運營目的之后,我會希望更進一步的確立具體的運營目標,只可惜對人家的要求太高,一下子還沒轉變過來。
C
藥:或著往前推一下,之前你說現在活躍度不高,你是怎么判斷得來的。
王:就粉絲的點贊、評論、轉發(fā)量也不多 這些后臺都能看到。
藥:ok,很對,就是數據。
藥:你前面說活躍度低,和后面說活躍度做高,但是都是你的主觀判斷。
藥:但是唯一缺的就是數據的支撐。
C段的聊天里面就提及了數據,前期不管我們做任何的現狀判斷和目的選擇,最終還是需要將這樣的主觀、抽象的描述,借用數據轉變?yōu)榭陀^、具象化的標志。
D
藥:那現在回到最初的問題。你覺得現在的活躍度不高,能不能補一個數據給我,假設你去扒一下過去7天的數據——你覺得跟活躍度相關的數據都要,而且一個星期是基本單位的。
王:好的好的。
D段的聊天記錄基本上,就開始去接觸所謂促活圍繞的數據指標,然后去扒相關的數據,再以扒來的數據作為基礎值,向上設定一個KPI,在實現KPI的過程中,學習可以提升數據的各種運營手段。
所以整體的思路就是:
- 我們先根據產品現狀,再選擇一個運營目的
- 確定好運營目的之后,再圍繞跟目的的相關數據,比如活躍度,就找跟活躍度相關的數據指標,扒下現在的數據
- 設立單位時間比如一個月,觀察數據的變動,如果說數據有往目標靠,就說明工作行為是產生了預期的效果。
而這些能產生預期效果的工作行為就可以稱之為運營,同理,運營也就是各種能實現我們預期運營目的的工作行為的集合。
……
02 用戶行為流程
上面的思路是從運營工作流程去切入,也是我們日常制定KPI的思路之一:是借助數據的反饋去了解運營及運營效果。
當然我們人的話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也可以反向的去從用戶的行為流程中去學習運營。
如果拿公眾號的日文內容,也就是內容運營去舉例:
參照流程圖的做法,我們把推文推送這一行為進行流程拆解,就可以看出,每一環(huán)節(jié)以及它的影響因素。
因為之前有分享過,運營就是一種刺激用戶產生行為的工作,我們希望用戶可以按照我們的預期一步一步去實施,但在不同的步驟,總會有部分用戶不愿意做下去。
所以我們不能單純只看我們運營的起因(目的)和運營的結果(數據)這樣的頭尾,還更應該把流程拆開來,對應用戶的行為,對結果產生更好的影響。
所以也就會有說把用戶行為比喻成漏斗,其實就跟常說的愛情是一樣的:
一見鐘情很多人,兩情相悅一些人,然后白頭到老一個人。
by網絡
同理哈,運營做得好,我們也可以一見鐘情很多人,兩情相悅很多人,最后白頭到老很多人(開個玩笑)。
我們學運營切入的點,還是要回到用戶,回到用戶的行為。其實這個跟前面講的運營模型(AAARR)是一致的:用戶被拉過來-用戶很活躍-用戶留下來-用戶花錢-用戶傳播,都是一通百通的。
Ps:要強調的一點是用戶動作與動作之間是有標志的,只有上一輪動作的完成,才會開始下一輪的動作。
“就像用戶不可能不點開文章就貢獻閱讀量”
“也就像點開文章不看就先評論的一般都是公司的員工”
而為什么要提及動作的標志,是因為有時候在追蹤用戶行為的過程中,并不是所有動作都能捕捉完,就像沒看完文章這個行為,你根本無法得知,所以在借助數據進一步了解用戶行為的時候也有:
- 轉換數據解讀:根據用戶停留文章頁面的時間,估計完讀效果
- 以后一行為數據作為前一行為的效果:評論數,可以解釋為閱讀完成的人數,也可以解釋為閱讀完成之后,且愿意評論的人數。
行為流程
最后了,回到最初的問題——“學運營如何切入”
其實切入點就是個逐漸精細化的過程:了解概念-運營動作的起始-運營關注的細化用戶行為流程。
運營動作的起始:
- 起點:基于產品的現狀,由運營目的去匹配
- 終點:單位時間過后,實際有效的運營結果
運營流程的細化也是用戶行為流程的細化。借助流程圖,拆解用戶行為,根據用戶行為的順序針對優(yōu)化。這樣想想,掌握這些也好像達成了流程思維了。
作者:外號藥丸,微信公眾號:外號藥丸(nameyaowan),互聯網運營人
本文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愛盈利-運營小咖秀(www.jza6.com) 始終堅持研究分享移動互聯網App運營推廣經驗、策略、全案、 渠道等純干貨知識內容;是廣大App運營從業(yè)者的知識啟蒙、成長指導、進階學習的集聚平臺;
想了解更多移動互聯網干貨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運營小咖秀(ID: yunyingshow)
【轉載說明】  若上述素材出現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及進行處理:[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