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質疑,也帶著憧憬,品牌沖入直播賽道的決心已經抵擋不住了。
前幾日,媒體關于直播的爭議越發(fā)激烈。
diss的一方,認為直播是對品牌真實的傷害:
“只有無能的市場部,才會熱衷直播帶貨。”
“直播讓品牌缺少靈魂?!?/span>
“直播帶來的不是品牌效益,而粉絲可能只是被主播或者主播人設吸引。”
力挺的一方則表示,直播本身也是一種營銷行為:
“產品也不會因為這次短期促銷而導致品牌“猝死”。”
“這是推廣策略,而非完全性的銷售行為?!?/span>
“渠道與品牌并不矛盾,直播也可以是品牌的新渠道。”
我們認為,直播不僅僅是賣貨,也是一種營銷。
直播,讓產品更好賣
先說被忽視的品牌影響力。
在大多品牌的關注度還停留在“銷量”上時,已經有不少走在“前面”的品牌,開始意識到了直播對“品”的重要性。
4月1日,創(chuàng)業(yè)圈網紅羅永浩在抖音平臺開始了首場直播。全網聚焦之下,信良記、奈雪的茶、鐘薛高等小眾、網紅品牌百度指數呈倍數增長。小米、吉列等有話題的產品多次喜登微博熱搜。
吉列4月1日微博指數
@吉列微博當日發(fā)文為30天內熱度最高
一個產品的用戶,可以分為偶然用戶和必然用戶,滲透過品牌價值的必然用戶,在折扣之下,會迅速讓用戶拔草。
而直播通過一種面對面的實時交流,用更為直觀的交互和展示,幫助品牌去拓展偶然用戶。主播成為了很重要的一環(huán)。選擇合適的KOL,和投放短視頻的原理沒什么區(qū)別。頭部主播拓展流量,中腰部主播用垂直領域專業(yè)度推介品牌優(yōu)勢,最終,幫助品牌通過直播的形式,達成“品”的目標。
直播,把產品賣的更好
年初,在疫情的影響之下,整體銷售市場遇冷,商家急于銷庫存、穩(wěn)定現金流,加速回血。所以在這個階段,最受追捧,也最為剛需的,就是直播電商的“效”。
本質上,直播帶貨類似于十年前電視購物模式,通過場景刺激和超預期的“低價折扣”,快速清貨。
實際上,直播帶貨區(qū)別于直播帶品,主播可以是各種形態(tài)。他可以是柜姐,可以是網紅,甚至可以是素人。產品和折扣,往往比主播更為重要。
如果想要帶的貨能夠收效,可以參加我們整理過的直播帶“火”的公式:
特色貨+IP大咖+不打折=能火爆
一般貨+IP大咖+中腰部達人=有機會火爆
大牌貨+柜姐+低折扣=火爆
特色貨+海量中腰部+非折扣=可以火爆
知名貨+柜姐+中腰部=火爆
新貨+柜姐+素人+不打折=無用功
一般貨+素人+不打折=等死
直播≠賣貨
直播≠賣貨,直播=讓產品好賣+把產品賣好,通過品牌的不同目標,我們建議:
1、一定不能長期依賴折扣直播賣貨
網紅吞進海量流量,吐出大筆銷量,獲取豐厚回報,“全網最低價”會對品牌價值產生多大的傷害和影響,沒有人會替品牌考慮。用戶越來越貪婪,對品牌而言難以沉淀品牌資產,反而是一種傷害。
2、可以適當來“賠本賺吆喝”的直播
A.在品牌、產品生命階段初期,通過網紅、KOL的帶貨推薦,讓品牌獲得一定的認知,產生購買消費欲望,是推動口碑裂變的第一步
B.在競爭比較激烈的突圍戰(zhàn)中,可以戰(zhàn)略性的賠本
C.實效性比較強的止損行為,比如時令東西
3、長期構建品牌短視頻種草+短期直播收割
產品價值=品牌價值+產品價值。通過KOL種草,幫助品牌迅速建立信任和品牌價值。
在直播之外,品牌應該擁有著更多元化的信息傳達形式。短視頻類可沉淀內容,是循環(huán)種草、品牌影響力塑造的重要方式。通過短視頻種草長期構建品牌價值,也通過短期的直播促銷進行收割,這兩者可以相輔相成。
瘋狂過后,品牌應該更理性的看待直播,利用直播幫助品牌打通完整的線上營銷閉環(huán),讓用戶真正的喜愛也真正的接受。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微易播」(id:weiboyiweiboyi),作者:77,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DvjJB3gx-Td5Es-T6X8Ndg)。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轉載說明】  若上述素材出現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及進行處理:[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