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從用戶需求、社交關系鏈、用戶互動等等多個方面,展開解讀了自己對社交產品體系的理解,與大家分享,希望你能受到啟發(fā)。暫且插句話: 我有一個很理想的社交夢,人們在里面期盼著與另一個人的相遇,然后分離。而從這開始到結束,彼此都很愉快,獲得豐沛的情感觸動并再次期盼與下一個人相遇。沒有空虛與疲憊,沒有焦躁與煩厭。 以下是正文:
總

1.自我對身份、狀態(tài)的追尋及獨立性
身份—[社會身份的組成(should)+虛擬身份的構建(can)]回歸個人身份(be) 狀態(tài)—我在哪,我在做什么我們在兩個世界中運用不同一套的身份:在現實世界中我們運用社會身份,社會身份是你在社會中構成的-影響來源你的家人同學及朋友等,它告訴我們我們應該要怎么做,作為兒女、學生、朋友等我們應該怎么表現。社會身份通過同一性將你與他人鏈接起來,形成一個圈子,幫助及豐富自己的生活。 很久以前民謠并沒那么有名時,有那么一小群熱愛民謠的人。民謠火起來時,每個人一嘴的趙雷宋冬野,好像那時候不說自己聽過幾首民謠喜歡幾個民謠歌手就不特別了。獨特,我們都不愿意承認自己與任何人都一模一樣,不然還有什么意思呢。我們在虛擬世界中注重個人身份,在這個廣袤無垠的空間內展示自身的唯一性和獨特性,“我是不一樣的煙火”。我們既可以在無秘上當一名八卦者,也可以在興趣部落當一名電影愛好者,也可以在貼吧當一名異次元關注者,我們虛擬身份也是多面的。 在社交產品上,我們運用兩種身份。社會身份為顯性,個人身份為隱性。有一款社交平臺toon,為用戶提供多身份名片,不同的名片承載不同用戶的身份從而承擔不同的社交。既鞏固我們顯性的社會身份,也不斷地挖掘我們隱性的虛擬身份。

2 關系鏈
2.1什么是關系鏈?
將這個詞拆分成兩個詞,“關系”與“連接”。我們生活中談起關系這詞,有以下說法:“你和他什么干系”“你和這事兒有什么關系”“這是你的零食嗎”“這是你喜歡看的電影”??吹贸?,關系不僅僅只是切乎人與人。而我們看后者“連接”,我們提出“連接一切”的想法,結合上面,不就是連接與人有關系的人、物、事嗎? 但在廣義上,我們對關系鏈的理解便是以人為中心點的一個維度內的向外拓展形成一條條關系鏈,但是關系鏈可以更為立體。我曾經非常羨慕一部電視劇內的主角,他擁有與食物溝通的能力,借助AR技術,如果我能與手上的食物形成聯系,形成溝通,那豈不是比看食譜還有趣;如果我與另一半在散步,如果我能與路旁的樹形成溝通,為我記錄當下的場景,以后能進行回顧,那也有多好。2.2現如今產品對關系鏈的無力與破壞
① 未形成有效連接 平臺建立關系鏈的方式:- 請求用戶允許獲取通訊錄權限,以快速匹配或邀請用戶的朋友以快速建立關系鏈。
- 提供優(yōu)質用戶讓用戶關注
- 直接帶用戶進入發(fā)現頁,直接看到內容,并在內容旁附上關注按鈕,以讓用戶關注喜愛的用戶。



2.3從關系鏈角度分析產品
按照人群分類,可以分為熟人、半熟、陌生、情侶、同事、興趣好友等,但是總歸弱關系鏈與強關系鏈之分,圍繞這兩個出現不同形態(tài)的產品。強關系鏈的社交產品,打的熟人社交牌,用戶與用戶之間是有關系的,因而人們在這是將他們的關系鏈進行沉淀,形態(tài)偏IM。而弱關系鏈產品中的用戶原本就互不認識,所以產品的重心在建立優(yōu)質的內容以及雙方的互動,這又區(qū)分注重內容的弱關系產品及注重關系鏈的弱關系產品,但是他們都需要為用戶提供大量的他人的信息,形態(tài)偏社區(qū),但時時刻刻做著社交的夢,希望以點形成面。 對于注重關系鏈的社區(qū)產品,想突破到熟人社交仍具有難度。談社交,我們提起微信,這也難怪我們?yōu)槭裁唇Y交人后立刻掃一掃亦或者轉移關系到微信進行互動。如何在微信qq這些龐然大物前建立起產品自身的社交體系,并結合自身的定位?我覺得,可以嘗試從微信上的視頻進行突破。微信的視頻體驗并不佳,如果產品可以提供視頻功能,并比之微信更加清楚、更加有趣,為用戶提供全浸式趣味視頻社交,當人們談起視頻社交便會想到產品,并不脫離產品。但是如何面對視頻社交的劣勢?及時回復的壓力、無法碎片化以及出現尬聊的情況,可以提供短時間的,賦予互動場景的視頻。 注重信息,注重內容,以內容為主導的金字塔。金字塔即頂端用戶創(chuàng)造生產內容,底部大量用戶消費內容。通過點贊激發(fā)頂端用戶再生產,通過關注獲取興趣內容,通過轉發(fā)擴散到更大的人群。用戶甚少互動,更多是隨著下拉刷新機制不斷地消遣時間;當用戶想進行互動時,容易轉移到微信上。2.4如何完善關系鏈?
根據親密性5原則:相似性+接觸性+共鳴+環(huán)境+示弱。下面簡單提下。 ① 相似性

3 基于需求的互動
什么是基于需求的互動?從大學活動的角度看:文學院女生眾多,物電學院男生較多,出于想社交(脫單)的需求,兩院進行聯誼活動。在這,文學院與物電學院都是學校的學院以及學生都是同一級的構成橋梁(關系鏈),兩邊各有男生女生(信息),處于結交異性/脫單(需求)進行了(聯誼)互動。 回顧我們的24h,起來我們查看并回復微信消息,為朋友圈內容點贊或評論,為什么如今互動變得尤為頻繁及重要?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人。我們是及其受時間及空間的限制的,但是我們現在只需要點擊下手機便可以完成以及諸多的限制性活動,成本的降低會刺激著我們不斷與對方互動。我們基于需求諸如歸屬感—將具有相同身份(基于社團)、相同興趣(興趣驅動)、相同目的(機會主義)、相同主題等的人聚集在一起、也基于表達 分享—表達并分享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感受、思維等等、以及交友等進行互動。 目前社交產品為我們提供了兩種助于我們與用戶進行互動的方式:基于用戶條件的互動和基于發(fā)布內容的互動,對用戶特征(年齡、活躍時間、附近位置等)或某些測試(如故)進行篩選匹配后者,對用戶創(chuàng)造的內容引起互動。4.內容介質與內容
4.1 內容介質
? ?當我們提起信息介質,提其承載、制作、傳遞、反饋、商業(yè)、體驗、價值、效率。即他們都需討論以下問題,從3個視覺看問題的提出。① 內容創(chuàng)造角度
- ?承載多元信息的能力?是否能夠全方位地、準確的表達用戶自身?比方說視頻,用戶還能靠才藝和幽默的口才表現自己吸引對方,避免了產品簡單的顏值社交。
- 創(chuàng)造的門檻高低?比如說nice的標簽降低人們對文字創(chuàng)作的難度,人們不用絞盡腦汁花幾十分鐘編幾句頗有涵義的句子,只需要提供幾個簡潔的詞,甚至都不用自己創(chuàng)造,有推薦標簽給你。再比如說,短視頻金字塔,只有熱門的優(yōu)質的垂直的短視頻分發(fā)到用戶手上,這樣的話對大部分短視頻制作者來說門檻就較為高。
- 傳播信息的能力?信息是否較好傳播?曾經有段時間,我瘋狂地保存微博上的圖片,圖片配以簡潔的文字解釋給我傳遞更多的內容也更容易轉發(fā)給他人。
- 反饋的即時能力?
- 融入商業(yè)價值屬性的能力?是否可以在內融入商業(yè)元素同時不干擾用戶體驗?圖片植入、視頻內植入品牌、文字內植入這些我們都經常能見到。文字植入雖給人出其不意的效果,但要控制篇幅同時要思考如何讓用戶在此時行為相對飽和的情況下獲得更好的效果如進入購買入口。 (是否干擾用戶體驗)
- 閱覽體驗?是否讓人具有沉浸式的體驗?
- 共鳴感?是否能喚起共鳴感,一般情況下,圖片或視頻更能比文字喚起人們的共鳴感。
- 內容價值?是否更方便接受咨訊價值,獲得個人更多意義?
4.2 內容



5.時間:異步與同步
首先,我們應區(qū)分下異步與同步。舉例兩個問題,以讓大家對這兩個概念有個清晰的對比。你是否會一邊和朋友聊天,一邊在筆記本鍵盤上不斷敲擊你的一份文檔?不會,因為你擔心你敲擊過程會導致你無法專注于與朋友聊天的這個過程,使得自己遺漏什么重要的或有趣的信息。你是否會完完全全靜靜地傾聽朋友,活脫脫一副發(fā)呆相?不會,你會適時地向朋友表達一些回應,以讓你的朋友清楚你的即時響應是對他聊天內容的專注及尊重,你的朋友當然會愿意與你繼續(xù)聊。畢竟,面對一個無話無情緒回應的人,和一面墻聊天并不二異。 所以這牽扯到兩個性質,獨占性以及回應即時性。是否讓當下的過程獨占,不存在其他的活動?是否對消息進行即時的相應? 當我們聊天時,遇到無法立刻回復的話,我們會緩一下讓我們有思考的時間才去回復;當qq打開多個聊天窗口,不斷切窗口進行各色聊天;當我們點了別人贊或者評論,別人很久才回應我們;這些都是異步。當我們和朋友視頻聊天,或者開啟群語音功能,或者和朋友不間斷地在微信聊了一晚的天,這都是同步。異步與同步并不是產品的特征,我們不能說微信就是異步通訊產品,不能說微博就是異步媒體產品,關鍵在于人們如何利用產品,則這需要產品去引導人們的使用方式及習慣。釘釘,在上面發(fā)的信息對方若閱,則消息會顯示對方看到,這樣不得不使對方回應,這個機制在工作環(huán)境固然好,但如果放于普通的社交場景就真的是讓人深惡痛絕。 異步與同步各有什么好處呢?未來時間上趨勢會是什么樣? 異步為我們提供了多元化的社交方式,我們既可以遲回復,也可以輕輕點個贊評個論;也可以決定我們什么時候社交,為我們提供了碎片化的場景,不必隨時在線;并且使我們沒有立刻回復的壓力,面對尬聊時也能半身而退。社交壓力相對較小。同步則使我們聚焦于互動之中,獲得更多的信息內容,獲得即時性的反饋。 未來我們會更加趨向于同步。從空間角度上看,未來沉浸式體驗將有更好的發(fā)展,借助于VR技術,人們將獲得與面對面聊天區(qū)別不大的互動,這將會同步有很好的發(fā)展。從信息的角度,“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人”將不在,你身上所存在的社交信息將迅速鏈接到他人,成本的降低會刺激著我們不斷與對方互動。再從我們現在的產品趨勢,LBS,視頻,直播,哪一個不是熱火朝天,盡管現在有的已觸及階段性的天花板,但坐觀參與進去的人數以及潛在用戶,還是較為樂觀的。6.空間:沉浸/非沉浸式體驗
即是否如線下自然地聊天,人與人之間的信息溝通,近7%的信息通過語言傳遞的(文字更少),語氣、情感、態(tài)度、肢體語言等占了93%。當我們向對方發(fā)送文字、表情、圖片都難以達到線下溝通的效果,因為這些符號都難以傳遞一個人真正的情緒或想法,也讓接受者揣測對方是不是在冷漠地“哈哈哈哈”。視頻快聊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沉浸式體驗,但是視頻尬聊的情況也使得沉浸式體驗獲得劣評,人們沒法像平時的文字或圖片社交那樣具有緩沖思考的空間。直播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該體驗,但是多對一的模式注定了大部分的用戶無法與主播進行互動,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刷豪禮送主播進而獲得關注。 VR技術將進一步為用戶提供沉浸式體驗,跨越屏幕這層障礙,用戶之間能夠看到對方的臉,看到臉上細致的表情不再依賴于表情包,進行實時對話不必再依賴于需敲打的文字。試想一下,Jason marz有一天進入了直播,唱起了他的歌曲,你立刻隨粉絲們涌入房間,你們不必看狹小屏幕上且環(huán)境不具備任何氛圍的直播,你仿佛到達現場,現場是那種小型live house,甚至幸運的話還能與他進行對話。不過VR技術可能沒那么快可以上市,仍需要解決如面部表情識別、肢體動作識別、數據傳輸等問題。 結尾:希望大家能與我多交流—來自一個想不斷成長的產品狗。 愛盈利-運營小咖秀 始終堅持研究分享移動互聯網App運營推廣經驗、策略、全案、渠道等純干貨知識內容;是廣大App運營從業(yè)者的知識啟蒙、成長指導、進階學習的集聚平臺;【轉載說明】  若上述素材出現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及進行處理:[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