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三節(jié)課官方出品,作者 Luke ,作者有十年以上產品經驗,原百度搜索產品架構師,資深產品經理,《產品的視角:從熱鬧到門道》一書作者。
三節(jié)課是首家互聯(lián)網(wǎng)產品主題學習社區(qū),免費提供最系統(tǒng)的產品 + 運營課程學習,定期出品有深度的產品觀察 + 評論。
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三節(jié)課,并注明出處。
上篇文章寫了BAT死生之痛,百度很痛,但切膚之痛也許是讓人清醒的良藥。
這次,阿里巴巴頻頻舉手,“我呢我呢?luke說說我的痛吧~會很痛么?”
這不,BAT的排序挨著說,也輪到阿里了,別急,說到痛點忍著別哭。
直接先說結論吧:阿里的痛在于寄希望于支付寶作為服務入口而不可得。
阿里一直缺乏入口,淘寶雖是購物入口,但絕非服務的交易入口。購物和交易還是不一樣的。
所以也可以說,阿里之痛,在產品上,是支付寶之痛,是期望把支付寶幻化為移動入口的“不可得之痛”。
這樣也許你能理解支付寶產品迭代和更新的種種“不可思議”了。
?
和微信朋友圈長得一樣的支付寶“生活圈”
BAT的三個老板都有一個夢想:李彥宏夢想做電商、馬化騰碎碎念地想做搜索、馬云卻一心想做社交。
三個老大,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總是覺得別人的飯更香。
然而,各自公司的基因也限制著各自產品的格局,無法實現(xiàn)那個。
支付寶之痛,是不甘心從一個擔保交易的第三方“墮落”為一個隱藏不見的底層支付渠道的痛。
這樣理解,也許能幫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支付寶產品迭代、紅包戰(zhàn)爭、“生活圈”的怪現(xiàn)象。
接下來,我們來逐步解讀阿里巴巴這一切膚之痛。
1. 阿里巴巴的平臺之路,也是生存之路
阿里巴巴應該是國內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里做PR做的最好的公司,除了創(chuàng)始人馬云作為IP有“高識別度”外,PR機器的運作也是達到了較高的水準。
我想,這是從整個公司的基因里面根植的,畢竟英語老師還是很關注同學對自己的看法的。
然而很多傳統(tǒng)行業(yè)的老板們說到互聯(lián)網(wǎng)言必稱阿里,言語之間少不了“馬云如何如何”。
這些傳統(tǒng)行業(yè)的老板們,對互聯(lián)網(wǎng)的認識,基本是基于阿里巴巴的平臺的認識,認為阿里帝國的平臺才是真正的互聯(lián)網(wǎng)。
這不能怪他們,事實上很多互聯(lián)網(wǎng)的從業(yè)者,也認為BAT三家的平臺是令人羨慕的,“要做就做平臺”。
人們總是善于忘記歷史,哪怕是短暫的互聯(lián)網(wǎng)歷史,都沒人記得。
阿里的平臺不是一天建成的,甚至不是刻意建成的,而是順著阿里巴巴生存的邏輯自然而然地構建而成。
如果我們回顧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這不算太長的15年,我們其實會發(fā)現(xiàn),草根起家的阿里巴巴之所以能活下來,成為一個平臺,是多么的不易,而不是像大家想的那么簡單。
· B2B交易平臺建立,為了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2014年夏天,在一次阿里人上市的慶祝聚會上,我有幸聽阿里早期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Savio(關明生)說過一個故事。
有一天,馬云、蔡崇信和Savio三人進行了一場“嚴肅的辯論”,主題是阿里巴巴要不要行賄。當然,他們的結論是顯而易見的:阿里巴巴不要行賄。
基于這個價值判斷,后面他們的業(yè)務進行了很大的調整,從為大型企業(yè)提供服務轉向到給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中小企業(yè)提供服務,畢竟中小企業(yè)不需要行賄也能下單購買阿里的服務。
也正因此,阿里的面向中小企業(yè)的B2B業(yè)務開始建立起來,成為馬云和小伙伴們的第一桶金。
· 淘寶集市上線,從批發(fā)轉向零售,還是為了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而在幫助中小企業(yè)批發(fā)和面向海外外貿(1688和alibaba.com)時,發(fā)現(xiàn)很多商家其實也可以把商品賣給個人,即所謂的“批發(fā)零售都可以”。
于是,馬云和同事們秉承“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價值使命,開始幫助賣家嘗試著把商品賣給個人用戶。
他們想到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模仿并死磕“ebay”和“易趣”,二者后來合并。
阿里的打法簡單實用,你收費,我免費。我有B2B賺錢,淘寶集市就是為了更好的為我們的B2B會員服務。
然而,在2003年前后的日子里,在網(wǎng)上買東西是一件極其冒險的事情,因為你不知道“電腦那頭和你聊天,稱你為親的人,是人還是一只狗”。
更何況還可能遇到不良商家,你確定買東西,但付了錢給你發(fā)的貨不滿意的問題。
為了解決交易中的信任問題,阿里巴巴必須讓錢在商家和用戶之間做一個擔保,也就是,用戶把錢個阿里,賣家發(fā)貨,買家確認收貨后賣家才收到款。
這就是支付寶。
基于交易建立的淘寶生態(tài)
· 支付寶不僅僅是支付渠道,更是具有擔保交易的功能,還是為了提升交易。
所以就像馬云在美國的某大學演講說的,支付寶不是paypal,paypal是交易渠道,商家和買家的交易通過paypal完成支付交易。
但支付寶不是,支付寶擔負著擔保交易的使命。而這一點后來成為支付寶最大的悖論。
這和當時的電子商務在中國不成熟、中國商業(yè)誠信缺失有關系。
當然,雖然當時看起來支付寶價值巨大,打開了中國電子商務交易的大門,從此讓阿里插翅高飛,一發(fā)不可收拾。
但同時也遺留下了一個大問題:支付寶擔負了太多的功能,但本質上卻還是個交易渠道。
支付寶的擔保交易角色
· 為了促銷和擴大交易,云計算開始啟動
應該說支付寶為阿里帶來了巨大的成功,在阿里的發(fā)展上有著極大的意義,從支付寶開始,淘寶集市、天貓(其前身是淘寶商城)、聚劃算開始逐步發(fā)展起來,在實物交易方面,阿里占據(jù)了獨大的位置。
隨著交易量的提升和雙十一的搶購,阿里開始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服務資源和運維出現(xiàn)瓶頸了,于是開始布局計算資源。
而計算資源的動態(tài)不均衡帶來了一個問題,雙十一的時候需要很大的服務資源,雙十一過了之后呢?資源不能浪費??!
所以,阿里云開始建立,并且通過幾年發(fā)展,購買萬網(wǎng)后,成為中國第一的云計算公司。
有此,阿里基本上建立了自己的“基于交易”的電商平臺。但一路走來,我們發(fā)現(xiàn),阿里的每一個動作,都是基于上一個動作展開,都是為了上一個事情做的更好,都是為了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做淘寶是為了B2B商家交易更多,做支付寶是為了淘寶能做起來,做阿里云是為了淘寶、天貓、聚劃算的促銷和交易量突破瓶頸。
阿里的平臺之路,事實上是求存之路。
2. 護城河一直是干涸的,雖然也努力過
然而作為一家交易平臺,其自有流量有限。電商網(wǎng)站最大的成本恐怕就是流量購買成本。
但阿里巴巴很早就屏蔽了百度的爬蟲抓取技術,讓用戶在百度上搜不到淘寶的商品,讓用戶形成了要搜商品打開淘寶的“PC時代的習慣”。
在PC時代,用戶對淘寶的品牌認知很大,并且找商品就上淘寶、一淘也是大部分用戶的習慣,你要知道,淘寶網(wǎng)每天的UV超過7000萬,而作為搜索入口的百度也就才1.5億左右。
所以在PC時代,阿里攜賣家以令“用戶”的策略是成功的。
但移動時代,入口突然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從域名變成了App,用戶停留時間也流入了微信、微博這樣的社交產品。一時間阿里和百度都很著急拿到移動手機端的入口“船票”。
百度瘋狂發(fā)力搜索App,所幸沒有太大問題(當然也不足夠的安枕無憂)。
阿里則比較困惑:淘寶不算、天貓不算,因為這些都是用戶明確意識要買東西的時候才會打開的app,有什么app能讓用戶粘性更大呢?
阿里巴巴的護城河在哪里呢?
在阿里巴巴和馬云探明自己的入口與護城河之前,投資并購已經開始。阿里收購了UC、入股了微博,為了在工具和社交兩個層面占領入口。
同時,砸重金研發(fā)的來往也被寄予希望。
阿里的投資并購版圖
最后,大家發(fā)現(xiàn),其實只有支付寶看起來有機會成為生活服務的入口。
支付寶可以連接實體商品的交易、也可以做虛擬物品的交易,可以做線上交易,也能做線下交易,這真實一個看起來完美的APP。
“如果我們可以讓支付寶更加豐滿,讓用戶留存度更高,我們不就再造了一個微信?”
也許阿里內部就有會有情不自禁的說出了上面的話。
于是,支付寶在往社交的路上一路狂奔,目標就一個:“讓用戶在ATM機和POS機旁邊開心的聊天吧~”
種種好玩的產品形態(tài)出現(xiàn)了:交互微信化、生活圈曬動態(tài)圖、紅包綁定好友等~
但這都不能回避這么一個現(xiàn)實:支付寶是交易渠道,最多是個錢包。
最慘的是,在微信支付的偷襲下,支付寶可能連錢包這個定位都保留不住。
3. 支付寶不是paypal,但也不得不面臨本質是paypal的命運
支付寶應淘寶的交易而生,從第一天開始,就不是paypal,而是擔保交易的第三方平臺。(可參看馬云在美國斯坦福演講的視頻)
paypal類似今天的微信支付,基本屬于不可見的底層服務,越簡單越好。
而支付寶是要不斷提示你我在幫你做擔保、我在幫你做理財。
這就像360安全衛(wèi)士目前遇到的問題,除了幫我殺毒防止木馬外,還希望跳出來說幾句邀功的話,但qq衛(wèi)士和百度殺毒就比較耐得住寂寞的不說話,甘愿作為小米手機或者華為手機的底層安全服務提供者。
支付寶不是做不了paypal,而是它不能只做paypal,因為支付寶擔負了移動端入口的重要使命。
但微信支付(財付通)不怕,因為騰訊有微信這個超級入口,所以可以讓微信支付非常簡單,非常安靜,所以用戶在用微信支付的時候感覺到比支付寶簡單快捷多了。
今天,阿里在產品上最大的糾結就是支付寶不能只做支付,但支付寶又要面臨微信支付的強大競爭。
這是非常兇險的一仗,結果很明確,支付寶必須要回到支付渠道這個基本的邏輯起點上來。
因為中國的商業(yè)環(huán)境,尤其是網(wǎng)絡商業(yè)環(huán)境正在改變。
舉個例子,五年前有個人說我給我匯100元,我1小時后給你送3斤龍蝦,你肯定要想想自己會不會受騙。所以要把錢先給支付寶。
今天,我們在微信服務號上隨便找個服務號就下單買了100元的龍蝦。所以我們只需要微信支付。
這其中除了互聯(lián)網(wǎng)門檻越來越高,服務提供者面臨著審核更多,違約成本更高外,我們用戶側的消費決策也更加迅速,不會有太多時間思考了。
就像我不看好來往一樣,我不認為支付寶可以變成人人都黏著用的社交軟件,人們并不需要第二個微信。
但阿里無法接受支付寶只是一個看不見的支付渠道,所以,支付寶還是好好做“錢包”這個很有前途的工作吧!
還好,我們還有錢和時間。
阿里正在通過另外一種方式改變這個困局,那就是布局生態(tài):大健康、大娛樂、大農業(yè),然后收購相關的重點企業(yè),形成在“高頻且重要的產品”上的入口占領。
我想,阿里的高層們大概也逐步知道支付寶對于入口價值的“獨木難支”,準備多條腿走路了。
阿里在產品上弱,在運營上強,而其戰(zhàn)略的領先似乎有時候能彌補所有的不足。
希望大阿里還能夠在戰(zhàn)略上不斷突破,畢竟,阿里是唯一一個“做事符合邏輯”的大公司。
這一篇,到此為止。接下來,我們將要扒一扒騰訊這個社交巨人了,敬請期待。
愛盈利-運營小咖秀 始終堅持研究分享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App運營推廣經驗、策略、全案、渠道等純干貨知識內容;是廣大App運營從業(yè)者的知識啟蒙、成長指導、進階學習的集聚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