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試優(yōu)化師的時候,我都會問到“你有什么優(yōu)化經驗或技巧嗎?”如果他能說出一些操作上的細節(jié),我就會覺得做的比較用心。有一次一個小伙伴說,他發(fā)現0點之后流量好像會重新分配,成本可能會和前一天不一樣,我覺得這觀察的很仔細啊,就面試通過了。
今天咱們來聊幾個這樣的規(guī)律。你面試的時候隨便說一個,肯定是加分的。
我說的是頭條,其它媒體大家看看能不管對應的上。賬戶層級按照“賬戶-組-計劃-創(chuàng)意”的叫法。
01、沒準兒
投廣告就像結婚。廣告計劃是新娘,廣告系統是新郎。
結婚是兩個人的事,得雙方都愿意才行。新娘愿意的話,就把門打開(設置好預算、開啟投放);新郎愿意的話,就來把人接走(把廣告投出去)。這樣一個賬戶就有量了,婚就結成了。
新娘是被動的一方,主動權在新郎這里,他來了婚才能結成,所以即使新娘把門打開了可能也嫁不出去。但是新娘可以拒絕,新娘把門鎖上了任誰也進不來(關掉計劃)。
新娘是靠譜的,就坐在那等著結婚;但是新郎捉摸不定,說不來就不來,所以廣告投放這事最大的特點是“沒準兒”——要說測出來一條計劃,它付費成本賊好、還穩(wěn)定;要說測不出來,你上多少條計劃也不行,急死你。還有消耗也是,要說起量能起的很快,日耗從1千到10萬就是一晚上的事;但要說沒量就咋都沒量,撓破墻也沒量。
比如這是一個頭條賬戶的消耗數據,你看像過山車似的,上上下下起伏不定,高的時候13萬,低的時候300,讓優(yōu)化師操了多少心。
對咱們來說,因為投廣告這事兒沒準兒,所以“等”居然成了投廣告的一個優(yōu)化思路,而且還是很常用的優(yōu)化思路。就是啥也不干,不用調出價、不用調定向,干等著。
那等是在等啥呢?當然是等好運氣來……但你不能這么跟老板說啊,咳咳,你這么說,“等是在等計劃有更多的轉化量,給計劃更多的學習時間”。
具體應用的場景是:
你把計劃設置好了,開始投放了,就等著觀察數據就行了;計劃不花錢,一般也只能等著。計劃成本高,還可以等著……那等著有用嗎?還挺有用的,等著是你自己不干活,等系統干活——你自己調多了可能還有副作用,容易把計劃調死,所以新手就相信系統就行了,等系統帶你飛;老手可以在一些必要的時間截點做一些操作。
廣告投放沒準兒——那我就等著。等著能增加一些被翻牌的概率。
02、0點有變
因為廣告系統沒準兒,所以咱們只能被動接受安排。在被安排的過程中,我發(fā)現哈,“0點”好像是一次投胎的機會。
我們平常會說“今天成本好”、“昨天成本高”,好像是按天被分到了什么樣的量,遇到成本高的時候,還會跟著說一句“今天成本比較高,明天再觀察一下”,因為第二天沒準就有變化。
成本一天一天確實會有變化。我們拿一條計劃為例,看一下它成本的變化。這條計劃是8號18點剛開始投的,這幾天除了放預算就沒有做任何調整,花錢花的也比較多,比較有代表意義。
計劃的操作日志
我們看它8號到11號這4天的數據。發(fā)現它8號的成本是30,第二天沒做任何調整,成本就從30降到了26,量還漲了,只能說是“投胎投的好”。
在你不作調整的情況下,成本一天一天自己也會有變化。所以遇到成本高的時候,可以等一天再看看。
除了成本以外,計劃能不能花錢0點之后也會有不一樣。并且可能在前2個小時就能看出來。
如果0:00-2:00這會花錢多,今天賬戶量大概率就會增加;0:00-2:00這會花錢少,今天賬戶量很可能就會掉量。
還是這條計劃,我們在后臺的“報表”-“計劃報表”這里選擇分時數據,然后和前一天做對比,看看數據的走勢。
① 9號前兩個小時比8號消耗多,全天消耗也多。8號花了8萬,9萬花了48萬。
②10號前兩個小時比9號消耗少,全天消耗也少。9號花了48萬,10號花了43萬。
③11號前兩個小時比10號消耗少,全天消耗也少。10號花了43萬,11號花了25萬。
對于新計劃(投放的前3天)而言,0點也比較容易爆量。這就不舉例了,大家留意一下就行了。
那說了這么多、到底有什么用呢?
我們說成本高也好、計劃不花錢也好,都可以再等等,因為過了0點就有一次變動的機會,今天成本高,明天成本可能就低了不少;今天不花錢,明天可能刷的一下就花錢了。一般等個2——3天是可以的。
具體的做法是:今年成本賊高,扛不住了,可以暫停時段,等明天再看看,可能成本會降。計劃不花錢也先不要暫停,可以等個2——3天,可能還有花錢的機會。
03、頭條成本是穩(wěn)定的
這個系統吧,雖然跟他結婚挺難的,但是結完婚(投出去一定量)之后,他還是對你不錯的,頭條成本是穩(wěn)定的。
我們說沒準兒主要是說消耗,消耗不穩(wěn)定,但好歹也算能接受,大不了就是婚沒結成;但是成本不穩(wěn)定,就像結了婚之后被暴擊,那麻煩就大了。
現在大家都用轉化出價,轉化成本基本受出價控制,成本相對出價20%有左右的浮動都算正常的。那說“不穩(wěn)定”就是指“一個積累了很多轉化數的計劃,成本還會突然超出出價很多”。我們做一個媒體,首先關注的就是成本是不是穩(wěn)定,頭條的成本基本是穩(wěn)定的。
你看這是一條頭條計劃的數據,消耗是起起落落落落,成本基本還穩(wěn)定在一條線上,就挺好的了。
知道成本是穩(wěn)定的,對我們有什么幫助呢?你心里就有底了。優(yōu)化師最慌的就是成本高,比如優(yōu)化師啥都沒動,昨天成本27,今天早上一來發(fā)現成本是30了,這不得給優(yōu)化師嚇得一激靈,琢磨著這可咋整這可咋整,要不要調價。你知道成本是穩(wěn)定的,就不用慌,不用單看某一個時段的成本,可以拉長到全天來看。看幾個例子。
我隨機取了3條top計劃、每條計劃取2天的數據,也就是一共是6天的數據,這6天的數據有的一天花了4000塊,有的一天花了40萬,數據差別比較大,還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我們來看一下各計劃上午和下午成本的差異。(上午取得是0:00-13:00的數據;下午取的是13:00-24:00的數據,全天都沒有對出價做調整)
會發(fā)現上午的成本總是高的,下午的成本總是低的,全天綜合下來的成本就在兩者之間。
我們把這6天的數據畫成折線圖,把每天的數據按照“上午、下午、全天”的數據描出3個點,就會發(fā)現呈現出一個個的V字形,有的是大V,有的是小V。這就能更明顯的看出來,“早上成本最高,晚上成本最低,全天的數據再折回到兩者中間”
我隨機取了6天的數據都是一樣的規(guī)律,說明“晚上成本比早上低”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現象。所以朋友們,如果你有一條計劃是穩(wěn)定投放的,那么早上來發(fā)現成本比較高,不用慌,吃完中午飯成本就會往下降。到晚上成本就比較低了。(新計劃不是這樣的哈,穩(wěn)定投放的計劃是這樣,穩(wěn)定投放的計劃是這樣)
頭條的成本是穩(wěn)定的。單個時段成本漲了不用慌,拉長到全天來看還能降下來。
04、一桿一桿的
我一直沒想好怎么說這種感覺,直到有一天忽然靈機一動:頭條分量像是呲水槍,捏一下開關,出一桿水、再捏一下開關,再出一桿水。它出水是一陣一陣的,不是一直穩(wěn)定均衡的,過了這一桿,花錢可能就非常慢。就是這么回事!
所以計劃調整的一個技巧是“你不知道啥時候能來一桿水,你能做的就是趁著這桿水臨到你的時候,多花錢”過了這村可就沒了這店,你不知道下次啥時候還能遇見一桿水。
下面看兩個案例。
【放量成功的案例】
比如這條計劃,它初始預算是1萬,8月7號從0:38審核通過開始投放,15:00-16:00之間1萬預算花完,16:17的時候優(yōu)化師發(fā)現預算撞線,于是趕緊放預算,從1萬放到了50萬,馬上下一個時段單小時消耗就從1000元漲到了1萬8,這條計劃一天花了近20萬,是非常成功的一條計劃。
【放量失敗的案例】
這條廣告計劃是26號早上開始投的,預算是1500,當天12:00趕上一桿水,花了1400,這時候賬戶預算撞線了,當時沒有放預算。第二天又有預算可以花了,計劃就一直不花錢,第二天花了40,第三天花了9分錢。
計劃操作日志
計劃3天的消耗情況
計劃消耗的分小時數據
假設你的轉化成本是最終考核的成本,如果你在13:00這會兒趕緊放預算,就還能趕上這桿水,這條計劃看著起碼一天花1萬塊錢是可以的。
那什么算及時放預算呢?撞線之后2小時以內吧?;ㄥX花的很快的當下就放,肯定是最穩(wěn)當的,計劃成本就能繼續(xù)花錢、波動也不會太大;過了這一桿水,就不一定能花錢了。
【經驗總結】
投廣告就像結婚,是你和系統兩個人的事,得雙方都愿意才能結。雖然說是兩個人的事,但主動權還是在對方手里。對方還不靠譜,所以投廣告這事就沒準兒。在沒啥辦法的情況下,“等”倒成了一個辦法;
在等待的過程中,“0點”好像是一次投胎的機會——即使不做任何調整,計劃的成本和量級可能也會有變化,所以一條計劃沒量、成本高,等個2——3天是可以的,計劃可能還有機會;
能不能結成婚雖然沒準兒,但一旦結了婚,他對你還挺好的——頭條的成本是穩(wěn)定的,一般不會出現一個積累了很多轉化數的計劃,成本突然超出出價很多的情況。所以單個時段成本漲了不用慌,可以拉長到全天來看。比如早上成本比昨天漲了,晚上可能還能降一些。(也有的賬戶是晚上成本高、早上成本低,這就需要優(yōu)化師自己觀察了,時段成本高低和余量也會有關系,余量的問題詳見“為什么轉化數量會有延遲”)
我們不知道好運氣啥時候來,能做的就是一旦來了要好好珍惜。流量不是穩(wěn)定均衡的,而是一桿一桿的。趕上這桿水的時候,趕緊放預算。
【轉載說明】  若上述素材出現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及進行處理:[email protected]